河北科技大学 202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B]卷 |
||||||
科目名称 |
微生物学 |
科目代码 |
818 |
共 |
3 |
页 |
|
适用专业 |
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食品工程 |
||||||
注:所有试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
一、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 微生物难以认识的主要原因包括( )
A. 个体微小 B. 外貌不显 C. 杂居混生 D. 因果难联
2. 下列不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 )
A. 根霉 B. 酿酒酵母 C. 链霉菌 D. 枝原体
3. 下列孢子中,属于真菌有性孢子的是( )
A. 分生孢子 B. 子囊孢子 C. 孢囊孢子 D. 接合孢子
4. 细菌质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的有利特性是( )。
A. 可自主复制 B. 易导入受体细胞 C. 相对分子量大 D. 含选择标记 E. 安全性好
5. 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
A. 细胞已为快速生长做好了准备 B. 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
C. 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 D. 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E. 营养物质消耗
二、名词解释题(共20分,每题2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 溶源转变
2. 芽孢
3. L型细菌
4. 噬菌斑
5. 化能无机营养型
6. 次生代谢物
7. 连续培养
8. 艾姆斯试验
9. Hfr菌株
10. 正常菌群
三、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写“√” ,错误的请写“×”。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 准性生殖是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交换。
2. 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3. 变异是指遗传物质、遗传型和表型都改变的现象,而饰变则指遗传物质和遗传型不改变而只有表型改变的现象。
4. 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5. 霉菌和放线菌细胞均呈丝状, 故其菌落干燥、不透明,易挑起。
6. 酸泡菜较鲜肉更易受到大肠杆菌污染而腐败。
7. 磺胺干扰叶酸的代谢,是因为它与叶酸组成成分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产生竞争性拮抗。
8. 古生菌细胞壁假肽聚糖上的糖链与真细菌肽聚糖的糖链一样,都可以被溶菌酶水解。
9. 巴斯德消毒法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
10. 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经过5代。
四、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中运送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____。
2. 专性厌氧微生物是由于其细胞内缺少____,从而不能解除分子氧对细胞的毒害。
3. 1935年,美国学者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的植物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它属于____对称体制,核酸类型是____。
4.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最内层成分是____,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____。
5. 原核生物核区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大型环状双链____分子,一般不含____。
6. 放线菌具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功能的菌丝是____。
7. 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____,该书把原核生物分为____和细菌域。
8. 微生物间以及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主要相互关系有五种,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
9.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每1毫升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____个,每1 升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不超过____个。
10. 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一片段被病毒包裹和携带进受体菌的转导类型称为____。
11. 霉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且提供强度支撑的组分是____。
五、 简答题(共60分,每题6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 如何用影印平板实验来说明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2. 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3.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采用的防腐、消毒和灭菌的方法。
4. 细菌变异在表型上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5. 简述青霉素的抑菌机制,并解释青霉素为何只能抑制代谢旺盛的细菌。
6. 简述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
7. 列举单细胞真菌和丝状真菌的繁殖方式。
8. 根据氧气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哪五种类型?通过何种实验能够区分?
9. 描述革兰氏阳性细菌肽聚糖单体的结构,分析其与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单体的差别。
10. 简述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时期及其特点。
六、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 细菌在分批培养时,请回答以下问题:
1) 细菌生长经历的各时期主要特点。
2) 如何利用细菌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2. 为了获得低温碱性脂肪酶产生菌,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应取什么环境条件下的样品分离,最有可能获得产该酶的菌株?
2) 若样品中所需的菌很少,应采取什么措施?请写明分离过程。
3) 如果所得的菌株产酶能力不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该菌的产酶能力?请写明所采用的方法及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