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已有六十余年历史,1952年正式成立,50年代编著了建国后国内第一部光学教材《光学讲义》、研制成功铁氧体磁性材料并被选送到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1980年获批理论物理硕士点,1998年,原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河北师范学院物理系、河北教育学院物理系合并为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2005年3月更名为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六十年来,学院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如中科院院士李树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靳常青、张向东、李玉同、李海波等;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物理教育专家,如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邯郸一中校长高玉峰、石家庄一中校长田运隆等。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省强势特色学科(2005)、省重点学科(2000)、省重点实验室(2004)、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国家天文台-河北师范大学空间科学联合研究中心(2012)于一体、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群体,是河北省物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河北省“双一流”一层次建设大学,物理学科被确定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学院物理学科名列第39位,与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并列。
1.学科的定位与目标
建立一支科学研究高水平、研究方向有特色、学历学缘兼顾、年龄结构合理、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研究服务河北经济,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后备力量,为基础教育培养杰出人才”为主要社会服务功能;坚持育人为本、素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筑“导师-研究生-平台-课题-研究-交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科实力保持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2. 优势与特色
秉承了“格物致知、砥砺笃行”的文化传承;形成了杰出学术带头人带领的、以优秀青年学者为主的研究队伍;建立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为主的一级学科架构,进入到省“双一流”学科、省强势特色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等建设序列;构筑了制备设备先进充足、测试设备完备精密、计算条件不断更新、期刊资源丰富完善的研究平台;承担了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和重大横向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并不断取得突破;国际国内学术合作广泛深入;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
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专业教师79人,教授28人,副教授29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河北省突贡专家2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省“三三三”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人、三层次人选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树深、孙义燧、韩占文先生、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李文治、伦敦纳米技术中心霍素国、国家天文台严俊、赵刚等16位知名专家学者被聘为我院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院研究室总面积10806.2平方米,设备总值5428.95万元。有AIP、APS等12种主要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2012-2017年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项, 参加973项目3项,承担大型军工项目1项,参加国际重大合作项目2项。近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90篇/年,其中发表在Phys. Rev. Lett.上5篇,发表在Small、ApJ等高影响力期刊15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
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青年科技奖1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
2012年以来参加国家重大基础科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项目(LHAASO)的预研,2017年该项目立项实施,学院被正式确定为项目合作完成单位并获得项目经费600余万元。学院与20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长期的密切合作,近年来先后承办了第三届低维物理研讨会、国家天文台-河北师范大学空间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研讨会、“银盘结构、星族及其化学和动力学研究”等会议;组织了2次“手征有效场论”研讨会。2012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46人次,赴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访问和合作研究45人次。
3.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在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在科研选题、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系统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相关领域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在基础性、应用基础性科学研究上取得创新性成果。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相关领域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4. 学科方向设置
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博士点;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低维物理理论、新型材料设计、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天体物理与高能物理、光纤通信与器件、纳米材料基础理论与应用等,主要进行有机光电材料、团簇物理、量子纠缠、元素核合成、强子物理、全光纤激光器、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