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4-86593284 、024-86593283
成立时间:1956年。
师资力量: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师资队伍。学院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3人,高级实验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其中博士后6人,青年海归博士5人)。外聘专家、兼职教授5人。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5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学科带头人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有1名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名教师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教师入选沈阳市领军人才称号、3名教师获得沈阳市高级人才称号;有9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
学生规模: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8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7人,外国留学生3人。
开设专业: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工程
硕士研究生专业: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
学科或示范性专业: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物理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校级支柱性与标志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物理学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教学环境:学院有管理规范、设备完善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以及教具演示设计、金工训练实践、电子技术三个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其中,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学院资料室藏书近万册,图书资料总值30余万元。
学院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射线集团等24个大型企业建立了专业见习、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机构设置:学院下设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和电子技术研究所。物理系有物理学(师范)专业,下设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应用物理3个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系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电子技术、智能控制2个教研室。学院设有党政办公室、就业办公室、团委3个管理部门。
办学成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办学设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学院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12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获得专利47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58篇,其中SCI/EI检索231篇;专著21部。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重点课程13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成果层出不穷,国家级和省级竞赛成绩突出,近两年学生在各类赛事中获得奖励251项,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21项,12名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学院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和荣誉称号累计达到453人次,占学院学生数的66.1%。2018年、2019年考研率达到40%以上,2018年本科生就业率98.9%,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国际合作:学院与英国、德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等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经与美国BLOOMSBURG大学签定了联合培养、授予国内外双学位的“3+1”模式办学协议;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签定共建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及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等多项合作协议。
获奖情况:学院先后获得“沈阳师范大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学运行管理先进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先进党总支”、“沈阳师范大学先进集体”、“沈阳市先进基层团委”、“沈阳市教科系统先进党总支部”、“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支部”、“沈阳市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发展目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辽宁基础教育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争把学院办成学科、专业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位于省内同类院系前列,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