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

text

复合材料与工程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80401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本领过硬的、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和人文社会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三、培养规格

1.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年:4年,学习年限为3至6年

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2.知识要求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工程技术知识;

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等;

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检测与分析、性质与使役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具备涉及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

4)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应了解材料类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能力要求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专业学生应基本具备: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阅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应基本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维持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四、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发展与具体开设课程之间的关系

 

核心知识、能力名称

主要支撑课程或环节

所在模块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工程技术知识

高等数学(B类)、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大学物理(A类)、大学物理实验、无极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工程制图及Auto CAD(含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含上机)、电工与电子技术(含实验)

专业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复合材料学

专业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

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材料化学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现代表面技术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材料力学(含实验)、物理化学(含实验)、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含实验)、材料成型原理及工艺

专业课

材料类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材料概论材料导论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现代表面技术、环境材料学、实验室安全规范、材料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专业课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含上机)、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含上机)

通识课

专业课

终身学习意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养

工程训练B、电工实训、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民大视野文化与艺术经济与社会创新与创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语文

集中实践教学

通识课

 

 

五、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核心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材料力学(含实验)、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含实验)、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含实验)等。

2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B、电工实训、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