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江西农业大学!

text

软件学院

[办学历史]软件学院是2003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办,办学层次为二本。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要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我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在北京IT企业合作建立了软件专业实训基地。学院在全国近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招收学生,已培养毕业生三千三百余人,现有在校学生二千五百余人。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在软件工程专业框架下开设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方向、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软件工程+英语方向(复合型专业)、软件工程+会计方向(复合型专业)、软件工程+金融方向(复合型专业)等六个专业方向。

2008年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我省和我校重点建设专业。

[办学思路]软件学院坚持锐意进取,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以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为特色。按照企业和行业领域需求确定培养方向,根据产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系统地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学生开展软件设计方法、开发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等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其具有软件系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获得应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全面的人文社科、外语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使学院成为高素质、创造性软件人才培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基地。重点培养规范的计算机高级程序员、IT系统分析员及设计开发人员、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等应用型和工程型软件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信息产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

[办学条件] 学院现拥有6000多平米的专用教学、实验和办公场所,现已建成14间软件开发实训室(拥有800座以上机位),嵌入式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移动互联实训室;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知识工程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实验室,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生专用机房、图书资料室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施,构建并形成了融教学、科研、开发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办学体系。

[师资队伍软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根据“3+1”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三支教学队伍:一支是学校本身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全部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备教学、科研、开发能力。一支是科研院所、软件企业研究员、工程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合作办学的软件企业共有工程型教师:研究员(教授级)2人,副研究员3人,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16人;另外还有外聘兼职教授4人,荣誉教授(院士)1人。

[办学成果]学院办学成效显著,办学成绩骄人。学生先后获得校级课外科技竞赛奖项700余项,获得国家、省级课外科技竞赛奖项340余项;获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资助项目2项,省级资助项目6项;近年来年共获“泛珠江三角洲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 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以及全国赛区铜牌两枚;获得2011 CYPRESS PSoC3中国创新设计挑战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利尔达”杯全国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创意奖,以上成绩都为我省在同类赛事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学院学生累计开发各类应用软件项目1000余项,如为省教育厅开发的《全省社团精品活动评比系统》、为财大金融学院开发的《艾弗期货交易模拟系统》等。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每班有40%以上的同学可通过中级技术资格认定(可享受中级职称待遇),是全省通过率最高的高校之一。

学院已有百余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并被EI、SCI、ISTP三大检索机构索引;国家自然基金8项,获江西省自然基金、科技支撑项目、教改课题、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合计五十多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教育科学规划二等奖1项。

[办学特色]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革软件学院的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学院形成了如下六大办学特色:

1.校企合作办学

软件学院集江西农业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软件企业高层次人才多、研究与开发项目多、软件开发能力强等优势于一体,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建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软件企业)共同合作,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协议的“3+1”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充分调动了企业的办学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联合培养优秀软件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是江西省唯一与科研院所、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学校。校企合作办学,集江西农业大学与IT企业优势于一体,不但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使学生在校企两种文化氛围中学习,创造了培养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良好环境;这种合作具有时间长期性、学生全覆盖性、优势互补性。

2.实践教学特色明显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组建软件学院校企一体化校内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其下设有蓝点工作室、764工作室、零点工作室、青藤工作室、半月工作室等五个专业工作室,实现了经费有保障、活动有场地、项目有导师、成果有奖励;搭建了以社团(E01协会),课外科技创新(科技月月评、科技竞赛、科研立项、兴趣小组),校内外实训基地三实践平台;形成了“教学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地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教学与科技活动三结合。

3.工程师进课堂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生在校内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有校内专职教师在讲授,还聘请了企业工程师走进大学课堂,企业人员真正参与了学生前三年的教学全过程;每年外聘五、六名软件工程师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与校内主讲教师合作完成一体化教学,把工、学结合理念深植于专业课程建设中。

4.有与人才市场零距离的专业实习基地

软件学院在北京、深圳IT产业发达地区建立软件专业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周边有中关村软件园、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上地软件园和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等单位,IT公司林立。

实习基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场所,基地聘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研究员和高级软件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有较多的软件开发项目给学生做案例教学及软件项目开发实践训练;有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的信息以指导毕业生就业。因此,软件学院的实习基地不但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供学生享用。

5.良好的就业服务机制

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采取多渠道、灵活的就业服务机制,推荐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实训、试就业、就业一条龙的就业服务体系。也就是通过专业实训,对专业技术掌握较好的毕业生能顺利地通过IT公司的面试,到该公司进行岗位实习(试就业)毕业后留下就业;对不能顺利通过面试的毕业生,实训基地根据毕业生个人存在的不足,再次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然后再推荐。因此,基地本着培训、推荐、再培训、再推荐的做法,使大多数愿意从事软件开发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实习岗位,从而实现理想的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多年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高薪化、大城市及沿海化的发展趋势;我院毕业生深受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相当一批毕业生在IBM、微软、华为、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用友、腾讯等知名企业工作。

6.培养软件工程(+英语)、软件工程(+金融)、软件工程(+会计)复合型人才

随着IT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学科融合的趋势,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非常缺乏,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复合型专业实现了把IT技术和IT行业相关的学科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具有学科背景的软件专业人才,又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欧美软件外包专业人才,既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就业机会及就业质量,学生既能在IT领域就业又能从事英语专业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