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郑州大学研究生!

img

国民经济学专业简介

一、国民经济学专业特色及优势

国民经济学专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世界各国发展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宏观调控。从我国现实来看,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塑造政府新的经济职能,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水平,是体制改革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国民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我们不仅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面临着高水平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郑州大学商学院将国民经济学专业作为长期重点培育的专业。1994年本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经评审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1.专业特色。随着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不断显露,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农村等各领域的包容性增长问题和全局性的包容性增长问题,这些都需要经济学研究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郑州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秉承良好的传统,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应用研究为指向,充分推动二者的互动。特别是,立足河南这一肥沃的学术研究土壤,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出发,重点研究河南经济运行中的重大课题,开展实证性和对策性研究,既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服务,又直接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支持。

近几年,本专业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部崛起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风格。第一,研究理论的前沿性和问题的现实紧迫性。本学科将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包容性增长问题相结合,旨在寻求通过规避前者运行中的缺陷与不足来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途径。因此,本学科一方面主要以研究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为基础,以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运行机制当作研究的重点,以服务于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研究,如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体制、市场制度、运行机制等。另一方面,从经济外部性和宏观经济运行的视角,对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农村等领域的包容性增长问题做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中原经济区产业平衡与包容性调整、中原经济区区域平衡与包容性改革、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与创新型包容性社会治理、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评价体系,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二,研究方法的多角性,研究视野的跨学科性。本学科立足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重通过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依此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对经济运行的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吸纳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人口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市场化过程中经济社会转型与工业化进程的现实问题,多角度分析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效用。第三,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性。本学科将理论研究成果延伸到对策与操作层面,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本学科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针对性地立项研究和跟踪调研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产业发展、城镇化、资源环境,尤其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小康实现程度、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绩效评价等问题,以持续和系统地参与解决一系列有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将理论研究同实际的经济运行及政策管理相联系,突出研究的现实应用性。本学科团队成员经常与省发改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单位等合作,研究河南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本学科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应用研究,积极为河南经济建设服务。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科团队广大师生肩负使命,把握机遇,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专业优势。本学科注重强化学术梯队建设,夯实持续发展优势。本学科现有教师2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博士生导师3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96.7%。从学历结构看,博士16人,硕士6人,硕士以上学历占95.7%;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2人,40-49岁的11人,30-39岁10人。从学缘结构看,从郑州大学以外的211院校毕业的18人,占78%。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了以教授为第一梯队,以副教授为第二梯队,以新进博士为第三梯队的学术队伍。在学历构成、职称构成、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研究领域几个方面趋于合理并基本稳定,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学术梯队。为了本学科的发展,在挖掘和激发学院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学科点采取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5年内共引进“985”院校博士毕业生11名;支持教师到国外访学25人次,培养省级创新人才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人,校级骨干教师7人。同时,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培养中青年专家,鼓励本学科点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对重大项目进行配套资金、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资助学科点教师外出讲学和参加国内外会议。

本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科团队持续和系统地参与了一系列有关地方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过程,提出并论证了多项经济运行及政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报告,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较高评价。学科围绕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平衡与包容性调整、区域平衡与包容性改革、包容性增长与创新型包容性社会治理、包容性增长评价体系以及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河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立项研究和跟踪调研,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学科成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优势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管理,从新区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乡镇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等各个领域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学科成员直接参与了郑州市、郑州新区、义马市、新密市、新安县等部门的发展规划制订,还将郑州市的低碳化发展问题、交通问题、房地产市场问题等作为阶段性研究重点,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专题性研究报告20余项。同时,为省财政厅、省农信社、郑州市二七区财政局、郑州市公务员局、高新区财政局、安阳市烟草局等单位举行各类专题讲座40余场次,参与对象达2400余人。为新航集团公司、中孚实业集团公司、新开普公司、双汇集团公司、安利达钢架结构公司、中建五局、中国石油河南销售分公司、中国通讯建设服务公司等单位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累计3000余人。同时,学科还鼓励团队成员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从企业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构建、营销方案设计、组织机构重建等各个领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收到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二、专业培养机制

本学科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组织开展本学科点研究生学术论坛、“名师名家讲坛”学术报告及“博士、教授学术论坛”活动。组织本学科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本学科与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省统计局、开封市钢架结构公司、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新航集团、双汇集团、新田公司等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共35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联系,为学生开展产、学、研活动提供实践实习基地支持。

三、学习内容

本学科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围绕我国经济

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能力,尤其强调培养学生在宏观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分析能力。为此,本学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专业理论、现实问题和研究工具三项内容为导向,加强教学环节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本学科研究生重点围绕宏观经济管理、经济转型与包容性增长、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领域的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

四、课程设置

本学科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6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要求,又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时代要求和前瞻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补修课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入校后同本科生一起补修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一学年内完成,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开题。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专业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英语课
公共基础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
高级管理学
专业基础课 现代会计理论研究
现代财务理论研究
财会研究方法
高级财务管理
会计实证计量方法研究(stata)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论坛、听取学术报告
实践环节 实践能力训练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财务分析与企业诊断
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
投融资案例研究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税制与纳税筹划
资本市场会计问题研究
政府预算与会计管理
会计与财务前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