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特色与优势
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点从2000年开始正式招生,是商学院最早的硕士点之一。下设“微观经济理论及应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两个专业方向。该硕士点长期坚持“强基础、重应用”的培养原则,不断完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不断加强学生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该专业的学术特色是依托导师组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和主要流派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该专业拥有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现代产业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原郑州大学系统经济学研究所)、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豫商研究中心等活跃的学术平台,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多次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的重大横向课题,形成了“中小企业成长与战略研究”、“豫商历史文化和豫商案例研究”、“现代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地缘性商会治理与发展研究”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和学术亮点。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开放架构下的中小企业管理论丛》(1-6卷)、《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1-12卷)、《中国地缘性商会治理与发展研究》(1-6卷)、《农村企业家的生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变》等学术著作,主持完成的“郑州市住房困难与住房需求研究”、“郑州建设投资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郑州市二七区城区产业发展研究”等多项咨询服务成果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郑州市发展研究奖;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和省级以上奖励。
二、专业培养机制
1.全脱产学习方式。
2.学生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与导师的分配定位工作。
3.采取导师专职指导与本学科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探索导师组集体培养机制和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严格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落实。
4.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教学、调查、咨询等活动,着重培养硕士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6大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要求,又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时代要求和前瞻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补修课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入校后同本科生一起补修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一学年内完成,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开题。
课程类型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
专业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995900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一 |
9959001 | 英语课 | 72 | 4 | 一 | ||
公共基础课 | 015100103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54 | 3 | 一 | |
015100203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54 | 3 | 二 | ||
015100303 | 中级计量经济学 | 54 | 3 | 一 | ||
专业基础课 | 015505103 |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与流派 | 54 | 3 | 三 | |
015504703 | 高级计量经济学 | 54 | 3 | 二 | ||
015505002 | 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前沿专题 | 36 | 2 | 三 | ||
015505602 | 西方经济学说史 | 36 | 2 | 四 | ||
015505202 | 微观经济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36 | 2 | 四 | ||
学术活动 | 参加学术论坛、听取学术报告 | 1 | ||||
实践环节 | 参加科研活动、辅助教学和实践能力训练 | 1 | ||||
专业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015607702 | 国际经济学 | 36 | 2 | 二 |
015607802 |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全英) | 36 | 2 | 二 | ||
015501802 | 宏观经济分析与转型研究 | 36 | 2 | 三 | ||
015607602 |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 | 36 | 2 | 三 | ||
015604502 | 发展经济学专题 | 36 | 2 | 四 | ||
补修课程 | 西方经济学 | |||||
计量经济学 | ||||||
公共选修课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