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的前身是郑州大学原政治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1980年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从政治系独立出来成立郑州大学经济系,当年只有政治经济学专业。在上世纪80年代,郑州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如陈新教授、宋光华教授、陈书生教授、孙新雷教授、温成友教授等。1993年,郑州大学经济系改为商学院,同年获批招收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这一时期,我院相关教师参与教育部统编教材《政治经济学》(南方本)的编写工作,并获国家级奖励。另外还先后有2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在2000年前共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2002年郑州大学商学院开始招收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郑州大学商学院取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郑州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二级学科硕士点开始招生。
师资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尤其是近年来的大力引进和重点培养,本学科点师资队伍雄厚,教师结构合理。本学科点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本学科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在校研究生22人。另外,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学科点还长期聘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高级人才为兼职教授,定期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和学术指导,为学生充分了解经济前沿问题、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尝试学术探索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逐步形成了一支理论扎实,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近5年来,本学科点涌现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达到200万元,省级以上奖励6项。
教学科研条件。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优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术环境浓厚。首先,本学科点依托郑州大学有利的教学科研大环境。郑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入选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郑州大学校园环境优雅,教学、科研条件处于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科技馆和图书馆等,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97.1万余册。其次,商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院资料室拥有5万余册专业图书,还有近百种学术期刊和报纸,并建设了5个现代化教学实验室。教室环境幽静、教学条件先进,实验设施完备。再次,商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定期举办名人名家讲座、博士讲堂、青年教师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
主要研究领域。本学科点重视学术研究,把高水平学术研究视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火车头,鼓励教师很好地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该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涉及《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创新驱动与发展方式的研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等。二是西方经济学。主要涉及微观经济理论及应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理论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企业家行为、劳动与就业等。三是世界经济。研究包括世界经济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区域国别经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市场等。在以上领域的研究中,理论经济学学科点围绕“资源型地区经济周期理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就业兼容”问题、“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农民工工资歧视与“逆歧视”问题等展开的系列研究,在省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为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
学术资助。为了鼓励理论经济学科在项目申报和科研论文上产出高水平成果,该学科在商学院《科研管理有关规定》和《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学科《科研奖励办法(修订)》,一方面增加对国家项目申报者的奖励力度,另一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职称教师必须承担科研项目的要求,定期考核,考核情况结果与年度评优考核、科室主任考核、职称聘任等关联,同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外聘专家指导等咨询服务措施。
学术交流。为提高学科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科点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其中,“走出去”是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访学、学术会议等;近五年来,学科点先后选派3人出国访学,并有王海杰、沈琼等4位教师前往国内知名大学进修;“请进来”是指注重邀请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来我院,为师生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累计举办了“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第14次会议”等多项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共邀请2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报告、专题讲座的方式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
人才培养。该学科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上实施学院、学科两级监督体系,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通过采取教学日志填写制度、坚持每学期学生评教,不定期的学生代表座谈制,督导听课,院领导及学术带头人听课制,教学巡视等方法,及时地收集教学过程信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反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授课计划、课堂与实践教学要求,设置了20多个监督和评价项目,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评价,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层次分明的学院、学科两级监督体系。
学科点的办学特色。本学科点长期的积累和凝练,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1.理论研究突出“理论探索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机结合”。在理论研究中,注重坚持理论探索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机结合,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理论视角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转移、长期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研究氛围。
2.人才培养坚持“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有机结合。在着重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学生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商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本学科点在人才培养上,既强调理论经济学的专业性,也注重发挥商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课程设置上尽量做到课程体系较全面,专业方向有特色。
3.人才培养强调“国际型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掌握前沿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讨论;同时还紧密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视角,依托河南省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特点,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优秀经济学人才。
4.服务社会体现“宏观决策与微观对策的有效并进”。本学科点在学科之内已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学术影响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的深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其中,蔡玉平教授在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做学术报告20余场次,王海杰教授为省高层论坛、省发改委、厅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做学术报告10余场次,其创新性见解成为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另外,孙学敏教授围绕豫商、河南裤业、中小企业发展、投资管理、贷款担保服务等系列研究,为微观经济实体的发展问诊把脉,社会服务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