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是郑州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单位之一。其中,郑州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博士点首批次批准调整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该学科调整前所对应的郑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具有40年的办学经历,是河南省设置最早的计算机专业。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河南省重点科研机构1个。2006年以来,培养了40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少量的博士生。“软件工程”学科是河南省唯一具有一级博士点单位,在国内具有同类学科单位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软件工程学科于2001年成立郑州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2002年开始招生,2003年“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开始招生,2007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增设“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软件工程专业单独招生,2010年获准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第一批试点专业。2011年,软件工程上升为一级学科,郑州大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郑州大学“软件工程”学科具有本、硕、博三级培养体系,具有稳定的专业基础扎实、科研水平较高的学科梯队。
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在软件形式化方法及模型检测、机器学习与智能软件、网络软件开发技术、算法与计算复杂性理论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软件智能化技术、机器学习、IB方法、软件可靠性、多媒体软件、云计算与网络软件、分布式智能软件、自然语言处理等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期刊:IJCAI、CVPR、ACM Multimedia、CIKM、PRICAI、PAKDD、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Machine Learning、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I in Games上发表,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本学科学术交流广泛,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科研合作关系和学生交流机制。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十项,20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本专业研究方向为:(1)软件形式化方法与模型检测: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大型复杂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形式化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软件建模与分析、形式化验证与模型检测、高可信软件开发方法和评估模型、软件测试、软件服务质量等。(2)智能系统与软件智能技术:该学科方向是软件工程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领域相互渗透、融合后产生的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重点解决软件系统对大规模、复杂数据的感知、识别、可视化、分析、推理中的科学问题。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的可视分析理论与算法;数据库与数据挖掘;软件智能化技术;分布式多agent协同联合求解、移动互联网、分布式数据挖掘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技术和智能软件的工程构建方法等。(3)多媒体应用系统与软件中间件:该方向聚焦公共安全、航空视景、智能交通等国家重大需求,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虚拟现实;仿真推演、人群异常检测、群组动画仿真、视频编码压缩等。(4)云计算与网络计算软件体系结构:该方向重点围绕基于云计算的软件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面向云计算和网络计算的网络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新一代网络软件理论与技术研究;服务中间件及应用研究;WEB与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方法与理论研究;WEB与移动互联网软件测试与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智慧城市软件体系结构与软件工程应用研究等。
师资队伍和学术成就。郑州大学软件工程学科聚集了郑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网络管理中心等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相关院系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橡塑模具CAE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互联网医疗国家工程实验室、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建)、海信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建)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河南省大数据智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共建)等一批省部级平台,作为重要学科力量积极支撑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并与中科曙光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一批服务产业的高水平校企联合实验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