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山西农业大学!

img

林学院

  林学专业

  林学专业始建于1974年, 2004年林学专业入选山西省首批省级品牌专业,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入选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林学学科为山西省重点学科。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4年取得博士学位授权,201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北方功能油料树种培育与研发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山西省林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研究和教学平台。

  1.培养条件

  林学专业针对两山七河一流域和黄河流域林业建设实际,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理念,厚植林学情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平台、基地等教学资源丰富,科教融合成果显著,人才培养支撑度强。

  目前有专任教师3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达88.6%,教授7名,副教授17名,校外取得最高学历的教师占比62.9%,40岁以下教师占比51.4%。师资队伍中,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2人,山西高校工委联系高级专家3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三晋英才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16人。

  学院建有试验设备完善、运行良好的涵盖植物学、树木生理、土壤、水文水资源、遗传育种、林木病理、森林昆虫、分子生物学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总面积32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逾2000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00亩,建有日光温室600平方米、人工气候室12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30平方米。学院在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交城国家森林公园等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特色优势

  坚持实践育人,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一大批林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丰富和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实践模式,形成了一批教学成果,郭晋平教授主持的“林学专业 221 实践教学主体模式体系”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韩有志教授主持的“林学及生态工程类专业野外综合实习管理模式研究”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张志伟教授参与的“开放课堂时空,优化育人生态—高等农业院校‘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王卫锋副教授参与的“农科院校植物学精品课程特色化建设与实践”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秉承“林区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着力点”的教育理念,41年坚持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实习。长期实践育人的坚持与不断创新,形成了林学学子“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优良学风传统,铸就了林学人“扎根地方、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宝贵品质。林学系96届毕业生梁小明2019年被国家林草局评为“扎根基层工作 献身林草事业”优秀毕业生。本科生李芸(2019届)、杨秋玉(2017届)和冯鑫炜(2016届)荣获“梁希优秀学子奖”和“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称号。斛如媛(2020届)获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3.专业地位

  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职责, 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关系到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 改善当代人的生存发展条件, 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

  我国林业战略地位的总定位是: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

  林业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林学学科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要求和方向。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生态文明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贯彻“两山”理论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理念,都需要林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可以说,林学专业地位突出,使命重大,前景广阔。

  4.发展前景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鲜明导向、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发展林草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加强林草生态建设,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生态纽带和文明共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需求支撑和环境友好保障,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生态防护“绿盾”和世界级森林城市群的“支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宜居前提和生态产业基础,是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保护核心和治理基础。新的时期,林草事业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发挥优势,服务大局,必将给林草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

  近年来,我国林草部门通过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致赞誉,特别是在新增造林、荒漠化防治等方面贡献突出。随着联合国 2015 后发展议程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和落实,我国林草建设将会更加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成为绿色投资的重地,成为政策支持的重点,这将给林草发展带来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

  5.就业与深造

  毕业生可在林业、园林、环保、厂矿、社区、规划设计、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林业、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调查与规划设计、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等工作。近三年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82%,平均考研率为48.67%,2021年考研率为60.75%。

  6.专家寄语

  新时代的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离不开“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理论,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集中了乔木与其它动、植物、微生物,并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林业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学是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在新时代的美丽中国建设中,林学专业大有可为。

  ——杨秀清 教授

  7.学子眼中的专业

  林学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树木,主要研究区域是森林,大学四年所学的课程涉猎非常广,上有天文,下有地理,还有树木昆虫病理。如果选择升学,我们还会有不同的细化专业方向,如果选择就业,单位还是比较多的,但如果不自己把握抓住机会,也是空谈。林业工作者要不怕苦不怕累,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深入科研,必须要有健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大学里一定要学习好基础知识,无论你是大一大二还是大三都为时不晚,学习到的肯定是自己的,考研、就业或是考公都有可能用到,这是大四学姐的亲身经验。未来可期,林学人,加油!

  ——林学1702班 范敏


  园林专业

  1.专业特色

  我校园林专业创立于1999年,是全省最早开展城市生态及园林建设工程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园林专业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山西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需求,积极培养一流的园林植物应用和园林工程人才,2020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风景园林学硕士点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和质量,专业水平位于山西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主要特色及竞争优势有:

  紧跟本科专业指导规范要求,落实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将园林植物应用能力和园林工程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程学习等掌握绿化植物的观赏性状、生态习性和应用特点,能熟练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和工程应用,强化工程设计和应用类课程内容,参与国内各类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综合实践4个递进层次的总体设计,设置模块化、重实践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校内外互补的教学实践平台。学校建有省内最大的校内植物园,学院建有校内实践基地,为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建立了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太原市园林建筑设计院、山西绿太阳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太原康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十余个校外实践基地。此外,太原市各公园、绵山风景区、平遥古城、太谷老城、、太行山写生基地、苏沪杭私家园林和公共绿地等均为本专业学生课程实习和集中实习提供了优越条件。

  2.发展前景

  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城市绿化水平不断地提升。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家战略的提出孕育了园林专业的很多机会,如缓解环境压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多元化、激发地域文化活力等,为园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升,对于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将推动城镇园林行业更快地发展,园林行业未来前景广阔。而园林绿化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高学历、高素质的园林人才将会成为城乡建设的主力军。

  从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园林绿化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宏观关注方向从城镇化规划、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一体化等;基础建设投资关注点:城镇化建设与棚户区改造(5-8年要解决3亿人口棚户区改造)、地产景观、绿色通道建设;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方面:生态建设国家战略“六大方向”--围绕空气净化治理投资、水质净化投资、食品安全投资、土壤修复投资、风沙源治理投资、屋顶与立体绿化;特别是大气污染(雾霾)、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倒逼环境治理,国家投入巨大,还有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的崛起也大大刺激了园林建设和旅游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

 3.就业深造

  毕业生可在园林、城乡建设、生态建设、厂矿、社区等部门和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化与管护、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近三年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71.6%,平均考研率为28.99%,2021年考研率为28.26%。

 4.专家寄语

  园林专业以培养从事园林植物与栽培养护、园林管理、园林植物造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宗旨;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有“园”千里来相会,欢迎加入我们,成为“美丽中国”的践行者!

  ——吕晋慧 教授

 5.学子眼中的专业

  园林专业是一门多方向选择的学科,不仅与观赏植物、园林设计息息相关,也与园林施工、植物栽培等有密切联系,不仅在学习中可以慢慢发掘自己的爱好,做第二次选择,在毕业后工作方面的选择更是多方面。我一开始选择园林专业是单纯的喜欢设计,后来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更多的喜欢上了观赏植物,现在毕业了选择了施工方面的工作。他就像一个技能树一样,从园林开始往下扩展方向越来越多,我们能做更多自己喜欢的选择。爱好是我们是否愿意深入其中的基础,而园林专业就像一个大宝藏盒子一样,在里面总藏着我们喜爱的方向。

  ——园林1701班邝洪章


  森林保护专业

  1.专业特色

  森林保护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80年起招收培养本科生,是山西省唯一培养森林资源保护人才的专业。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山西农业大学林学学科最早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建设了国内第一家依托高等院校的省级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专业依托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山西省重点学科和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实习基地,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培养支撑度强。

 2.发展前景

  森林保护是林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森林有害生物和林火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它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方法为基础,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林业”行业以满足木材和林产品供给为主要目的,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1998年,我国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此举标志着中国林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时代发展,林业成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事业。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增长,森林保护成为全民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标志着中国林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森林保护专业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好森林,为森林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为核心,更好地发挥森林有益作用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

  3.就业深造

  毕业生可在林业、森保、海关、检验检疫、园林、环保、自然保护区、国土绿化等行业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行政机关、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等工作。近三年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51.19%,平均考研率为25%,2021年考研率为24.32%。

  4.专家寄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森林资源以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极为重要。森林保护在我国有完善的管理机构,负责我国有害生物的检疫、监测和防治。保护森林健康,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和林业经济建设,期待优秀学子加入我们的队伍!

  ——张志伟 教授

  5.学子眼中的专业

  森林保护简单来说就是保护森林,但这其中的学问却有很多,从育苗到造林,抚育,管理,采收。这其中森林保护主要研究的是管理中的病虫害管理。所以我们大部分的课程都主要集中在昆虫,病理。比如,普通昆虫学,森林昆虫学,资源昆虫学,植物生理学,林木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学。这也是我们跟林学最主要的区别。所以学习我们这个专业可能课比较多,但都是必要的课程,循序渐进,一步步的了解到森林保护这个专业真正的魅力。

  ——森保1701班 范高龙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1.专业特色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89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山西省唯一水保一流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获批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依托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构建了“学科平台+实践基地”的教学支撑体系,现有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山西省水保所离石水保试验站和长江三峡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采用“分段式”实践教学方式,一二年级“水保认知+兴趣小组”,三年级分配专业导师,深度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升专业和科研素养,四年级“生产实习+毕业论文”,逐步形成了集“融通性、创新性、开放式”与“学校—基地—社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社会认知误区

  一提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泥流成河、漫天飞沙的景象,但专业往往不像人们想的那样艰苦。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通过工程、植物、生物等措施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为土壤保持、土壤保护,更不能将其等同于土壤侵蚀控制。

  专业的特殊性,除外语、计算机和数理等基础课程外,还有精炼的专业必修课和丰富选修课,以求学生具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覆盖面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土保持专业是农科院校中比较接近工科专业的一个专业。因此,高等教学、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水文学、工程制图等工程性质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应该具有扎实的数理功底,为适应社会和选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掌握传统的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此相关的建筑材料、工程施工、特种绿色工程技术、复合农林业、景观生态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同时,同学们还要掌握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监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适应未来日益重视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的需要。

  3.就业前景

  主要就业单位是在各个企业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特别是2011年3月份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现在做水保方案编制的单位和工程不断增加,本科毕业多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等工作,其他的也可以去气象、国土、林业、水务等事业单位。这些都属于公益性行业,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人才需求量大且待遇优厚,而且个人发展潜力大、事业成就感强。如果是硕士博士可以考虑去高校任教。

  水土保持有三大措施“林草、工程、农牧”,所谓水保方案编制就是估算各工程对当地水土流失情况的影响,相当于环境评价,力求达到影响最小。而“荒漠化防治”这一块就业对口的单位很少,主要可以考研后在一些防沙治沙站或高校工作。防沙治沙站属科研单位,主要研究一些固沙措施,和沙区植被恢复方面。

  虽然国外没有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命名的专业,但水土保持工作在各国进行的如火如荼。 美国是一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 水土流失遍布50个州,尤其是西部17个州更为严重,1934年发生在美国东部的“黑风暴”更加促使美国政府将水土保持工作纳为国家工作的重点;另外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有不同特征的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工作也大力的在这些国家开展着,可见,对于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这一专业领域的继续出国深造,前景非常广阔。

  4.专业发展前景

  “水土保持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从1991年我国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起,就注定了水土保持是一个有着生机活力、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隶属于“林学”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势在必行。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防止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蔓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在全国所有省份均有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机构,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水土保持人才仍然供不应求,本专业毕业将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和无限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泛分布在水保、水利、林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行政职能部门和设计、施工行业,为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

  5.就业深造

  毕业生可在水利、环保、林业、土地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水保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林业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及国土资源工程的管理、规划、施工、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各行业设计院(所)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以及有关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近三年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71.43%,平均考研率为39.43%,2021年考研率为56.36%。

  6.专家寄语

  水保专业从1989年创建开始,至今已走过33年辉煌岁月,已培养本科生10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毕业生在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厅、局及科研和生产一线,为全国的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值此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将大有作为,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望水保专业继续发扬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精神,砥励前行 再创辉煌!

  ——胡振华 教授

  7.学子眼中的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研究土壤侵蚀原理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通过对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影响因素的控制来减轻和预防水土流失。主要学习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地质地貌学等基础课程和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专业课程。同时,也需要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也为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年的水保专业学习让我认识到了水土资源的宝贵,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水保事业的信心,希望毕业后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奉献水保学子的一份力量。

  ——水保1702班 雷宁波


  生态学专业

  1.专业特色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专业建设与发展围绕我国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需求,以植物学、动物学和微生物学等课程为专业基础,以自然地理学、林业生态工程、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等课程为专业核心,以森林生态学、森林景观生态等课程为专业方向特色,实行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实验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

  2.发展前景

  生态学专业属于理学门类生物科学专业类,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专业,生态学着重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理论框架是解决目前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资源匮乏等重大挑战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愈发受到重视,开展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育、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养分循环动态、水文与能量过程、生态恢复与重建等,将愈发受到重视,专业发展前景美好。

  3.就业深造

  毕业生可在林业、农业、园林、环保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近三年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67.77%,平均考研率为36.67%,2021年考研率为35.71%。

 4.专家寄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和师法自然、尊崇自然生态观,探索自然生态系统奥妙,不断深入探究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内在机制,对保护生物样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重要陆地生态系统中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上业已把以全球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生态学问题纳入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研究之中。立足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以及社会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将更加强调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与可持续经营。

  林学院生态学专业,期待同学们的加入,一起来研究探索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调查与保育、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森林固碳与碳平衡、森林水文循环等科学问题。

  真诚欢迎同学们报考生态学专业,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为实现人类美好家园,让我们一起努力!

  ——郭晋平 教授

  5.学子眼中的专业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对于生态学这门学科来讲,这是一门新兴的,有发展潜力的,涵盖范围特别广的一门学科。在我们本科的课程学习中可以体会到,我们现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对生态学广义上的理解和学习,包括但不仅限于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研究生态学也需要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包括但不仅限于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同时,生态学也是一门接地气,贴近生活的学科,在本科学习阶段,我们要着重在于培养自己的生态学思维和意识,在观察周围生活的同时,用生态学思维去理解和解释它们,比如烟囱的烟羽形状,动植物的分布特征等。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课外学习能力,不拘泥于课堂。学好生态学,利用生态学知识去改良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生态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生态1702班 吴登欣


  林学(森林康养方向)专业

  1.专业特色

  “森林康养”是一种国际趋势,起源于20世纪的德国,盛行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国际上称之为“森林医学”或“森林疗养”。“森林康养”在国外被誉为世界上没有被人类文明所污染与破坏的最后原生态,也是人类唯一不用人工医疗手段可以进行一定自我康复的“天然医院”。“森林康养”是以丰富的森林景观和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气环境等为主要资源和依托,来开展森林休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以人为本,以林为根,以康为要,以养为源,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森林康养方向,依托林学、生态学和园林专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熟悉国内外森林康养领域进展与发展趋势,掌握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医学、心理学等森林康养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及森林康养基地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康养管理与实践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森林康养方向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主要包括山西省内建立的森林康养基地,学院在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蟒河等有代表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多个教学科研基地,学生能够进行定期、长期的实习、实训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及实践动手能力。

  2.发展前景

  森林康养融合林业、医疗卫生、养老、旅游等产业于一体,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以森林康养产业为突破,实现林业与旅游业、卫生医疗、老龄产业、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当前林业产业客观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森林康养不仅有助于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为国民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生态福祉,高度切合健康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的新路径。

  近些年来中国的森林康养产业呈现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态势,森林的康养功效也逐步得到社会认可。目前,已获批复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试点单位达到227个,涉及26个省份,各省都在竞相开发森林康养,因此,我国的森林康养产业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而且在产业政策方面也是东风具备,未来开发前景广阔。

  专业人才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在北京和云南腾冲分别成立了森林康养培训基地,部分高校开始成立森林康养学院、森林康养专业等培养高层次人才。现阶段,虽然全国各个地区对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都保持高度热情,各地都在积极引进、开发森林康养,但该行业内依旧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3.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及森林康养基地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康养相关的规划设计、康养管理与实践工作,还可以在森林康养相关研究机构深造或就业。

 4.专家寄语

  适应新农科发展趋势,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林学专业森林康养方向应运而生。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各种天然资源的多重复合功能,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的服务活动。森林康养方向培养能够在森林资源保护、森林康养环境营造、森林康养基地设计、建设与管理、森林康养产品研发及森林康养文化与服务等领域,从事森林康养管理与实践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欢迎同学们报考森林康养方向,让我们共同为美好健康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韩有志 教授

  5.学子眼中的专业

  森林康养方向是属于林学专业新开设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森林专业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对当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康养。在进行森林康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除去林学专业所必修的课程外,森林康养专业还加设了《运动生理解剖学》以及《基础医学导论》等课程的学习,旨在通过多学科的结合建立起森林康养方向的重大系统工程,并强调以人文为学科基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在森林康养的大背景下,逐步衍生出了森林康养环境培育、森林养生、康复、保健、森林旅游等一系列新兴健康产业。并且,森林康养作为一种具有生态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已经建立起“定位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的现代化服务业,带动林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康养2001班 张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