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温州大学研究生!

text

070300化学(一级学科)

1. 硕士点概述

温州大学化学硕士点是2010年教育部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重点开展纳米材料化学、有机及分子药物化学、能源化学、生物与环境分析化学、应用高分子化学等五个方向的研究。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浙江省化学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皮革重点实验室、温州市新材料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制笔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微纳结构功能材料研究所、温州大学有机化学及农药创制工程研究所、温州大学绿色化学与化工研究所以及温州大学超分子材料及应用研究所等产学研平台。十二·五化学学科的建设经费超过5000万。拥有各类大型仪器设备数十台,包括500 MHz核磁共振仪、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高分辨质谱、扫描探针显微镜等,价值近1亿元。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温州大学化学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56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18人等。拥有纳米材料化学及应用、有机化学与皮革化工2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与浙大、绍兴文理联合申请)、温州市重点创新团队。2011~2015年化学硕士点教师承担了包括6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3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以及1项科技部863子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0项,到位经费6500余万。2011~2015年发表SCI论文550余篇,其中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ACS Nano, Chem、Mater.,Chem. Commun.、Org. Lett.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IF>5)130余篇,包括JACS 7篇、 Angew.Chem. Int. Ed.2篇,Adv. Mater.3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8项;获省厅级奖13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根据美国ESI(基本数据指标库)2013年11月公布数据显示,温州大学化学学科ESI数据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总被引次数位居全球大学和科研结构第752位。

2. 主要研究内容:

1)碳材料化学2)金属材料化学3)半导体材料化学4)功能陶瓷材料化学5)无机合成化学6)功能配位化学7)无机纳米材料化学8)超分子化学9)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10)痕量分析11)电分析化学12)生物传感器13)环境污染物分析与控制14) 有机合成化学15)天然有机化学16)应用有机化学17)药物合成18)物理有机化学19)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20)不对称合成21)功能超分子22)燃料电池23)先进动力电池24)太阳能电池与太阳能利用25)光催化26)LED材料27)超级电容器28)微纳结构材料物理化学29)生物物理化学30)药物分子设计与筛选31)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32)高分子材料资源化与利用33)墨水材料34)高分子助剂35)绿色化学品开发

3. 硕士点负责人及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硕士点负责人:

黄少铭,男,籍贯浙江瑞安,1965年出生。91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91-93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任南京大学副教授。96-05先后在英国Sussex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美国Duke大学从事研究。05年3月回国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同年9月任职温州大学,现任温州大学副校长和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州大学浙江省化学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负责人。近十多年来致力于微纳结构功能材料包括纳米结构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和无机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开发。99年来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60多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0的92篇(其中大于10.0的18篇)。论文包括Nature Mater.,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hys. Rev. Lett. , 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 , Small,Adv. Energy Mater., Chem. Mater., Nanoscale, Chem. Commun.等。99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被引用5500多次。H指数33。单篇被引用超过100次有13篇(其中超过200次5篇,300次3篇),最高320次 。研究成果并多次作为J. Phys. Chem. B、Australian Science、J. Mater. Chem.、Nanoscale,Adv. Mater.等杂志的封面。部分成果多次被全球众多的科技媒体如美国C&E News, Science News, Science Daily News等报道。申请了6项国际专利和13项中国专利。担任SCI刊物Nano-micro Lett.副主编和J. Nanomater.编委,并为Nature Nanotech.,JACS,Angew. Chem., ACS Nano,Adv. Mater., APL,JPC B&C,Electrochem. Commun.,CPL,Carbon,Chem. Mater.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PCCP,JNR, J. Power Sources等审稿。任职温州大学以来,先后完成和承担国家级项目(包括973前期专项1项、863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科技厅重点项目、温州市科技局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等项目等。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领导的团队先后入选浙江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和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与浙大联合)及温州市重点创新团队。先后入选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浙江省 “151” 人才第一层次、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千人计划”、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温州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和劳动模范、2010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3年获温州市重大科技贡献奖。

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王舜,博士,瓯江特骋教授,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是中国电化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化学优势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高校本科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化学重中之重学科方向负责人以及温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能源和传感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应用研究,发表了影响因子大于3的学术论文18篇,他引超过300次,部分工作被Nature China等作为研究亮点评论,申请和公开国家专利19项,其中授权专利15项,并以第一、第二及主要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和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和在研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作为学术骨干参与科技部973、863、浙江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创新团队等,并主编出版浙江省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和应用型本科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组合实验》。现为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并获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温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温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吴华悦,男,汉族,1962年3月生,浙江兰溪,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同年进入温州师范学院任教,现任温州大学有机及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新药创制平台理事会理事,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温州工作站负责人。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温州大学“高级人才工程”,获温州大学“教坛名师”称号。指导的研究生硕士论文入选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已在Org. Lett.; J. Org. Chem.; Adv. Synth. Catal.; Green Chem.; Chem. Commun.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余篇,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2项,目前正从事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研究和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是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的评审专家。2009年被“Encyclopedia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创刊编辑Leo A. Paquette邀请撰写其中部分章节(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ris-1-naphthyl Phosphine),被Org. Lett.; J. Org. Chem.; Green Chem.和Tetrahedron等期刊选为审稿人。

杨小平,男,1996-2001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并取得理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2006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2012年在该系先后担任Research Associate和Research Educator。2012年5月加入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入选2012年浙江省“千人计划”。多年来一直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发展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超分子化学,功能配位化学及纳米化学等。已在国内外化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近70篇学术文章(其中包括1篇Angew. Chem. Int. Ed.,6篇J. Am. Chem. Soc.,1篇Coord. Chem. Rev.,7篇Chem. Commun.),同时发表国际会议文章及简介20多篇,并在两部外文专著中撰写章节介绍研究成果,目前为多种国际化学核心期刊审稿人。

李新华,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69年生,山东德州人。199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冶学院,获学士学位;1994 -1997年在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导翟玉春教授指导下研究功能材料,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在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导俞庆森教授指导下进行量子化学计算、构效关系和功能配合物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2000-2001年在浙江大学侯虞钧院士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11月在浙江大学晋升副研究员,2002年2月被聘为温州师范学院(后合并为温州大学)副研究员,2003年11月转评为副教授,2005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聘为温州师范学院首批硕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温州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51)第一层次培养人才,2003年入选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赴美国Akron大学高分子科学系Dr. Newkome课题组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从事大环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工作。2014年获聘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D类。现任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超分子材料及应用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一直从事功能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一个是大孔配合物的研究,另一个是合成配合物催化剂,并进行催化行为研究。大孔配合物主要是通过有机配体与金属原子的连接,构建出不同结构和尺寸的空间骨架配合物,用于气体贮存、分离与分子识别等领域。我们在该领域得到了一类可拆、装的骨架配合物,方便气体的贮存,该项工作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为了得到更加稳定和更大尺寸的孔洞配合物,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四核簇结构单元为连接点的大孔配合物,与传统的金属连接点相比具有诸多优点,该项工作也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同时,我们还设计、合成具有一定结构和不饱和配位点的配合物,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并研究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催化行为和催化效果。目前在活化C-H键并形成C-C键和C-S键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作为研究骨干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Cryst. Growth  Des.、J. Chem. Inf. Comput. Sci.、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and Modelling、Chemical Physics Letters、中国科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功能超分子材料的设计、性质与应用基础研究”,2012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陈帆,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现任绿色化学与化工研究所所长。2008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3年入选温州师范学院“高级人才工程”,获2005年度院级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物质分离分析和手性医药中间体的不对称合成及手性拆分。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两项;主持省、市一般项目多项,2005年获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近年来在《Chem. Commun.》、《Tetrahedron》、《Talanta》等国外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

欢迎踊跃报考!

版权所有©温州大学研招网
中教智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