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地质系,1995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5年更名为资源环境学院。经过数代地质人的共同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地质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肯定。
学院现具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0)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0)和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古生物学与地层学(070903)和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工程(085217)和环境工程(085229)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6个本科专业,其中地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瓦斯预测与治理”教育部创新团队、“遗迹化石与地球生物学”河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并为河南省古生物学会挂靠单位。现有“煤田地质与瓦斯地质”国家级教学团队、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瓦斯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地球科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瓦斯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煤田地质与勘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台山国家级野外实践基地等7个国家级教学平台以及地质工程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科学》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省级教学平台。现有“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地球科学馆。
科学研究:学院在瓦斯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遗迹学与地球生物学、煤田地质与煤地球化学、沉积盆地分析与油气地质、固体矿产勘查与综合利用、水文地质与矿井水害防治、地质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勘探、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其中“遗迹学”与“瓦斯(煤层气)地质学”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与研究方向。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政府和企业单位委托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项目500余项,年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
对外交流: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波兰雅盖隆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外十余所大学开展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尤其是成功组织召开了第十届国际遗迹组构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办),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同时派出学术骨干赴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修或作访问学者。
发展思路与定位: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水文水资源、矿山环境保护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聚焦地质科学和化石能源、遗迹学与地球生物学、水文与水资源、矿山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前沿,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对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有强劲支撑能力的优势特色学科,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两个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