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在学校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以及安全工程等学科融合、交叉的基础上建设的学科。学科于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年获得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本学科确定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3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
1.定位与目标
学科围绕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和矿业生产安全战略,针对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着力开展面向精密测试计量、精密测控与仪器以及矿业生产安全精密检测与诊断等学科前沿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基于国家创新、融合、强基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使本学科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部分领域和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优势与特色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国际化
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且梯队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3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9人,有博士学位的33人,外聘兼职教授4人,外籍专家1人。团队中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和555人才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人才1人,引进长江学者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
(2)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科研成果显著
学科基于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紧密围绕“精密”问题开展研究。并联机器人精密测控方面,创新性提出无误差溯源理论并成功应用与机器人机构联动精密测量和空间运动精度评定;提出的虚拟三维测量方法,利用“数据驱动原理”实现虚拟空间与网络化测控空间的同步耦合,成功应用与数字化矿山建设;针对低速、重载装备健康评价领域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以小波理论为基础的系列设备诊断分析仪,制定了国标《煤矿在用主通风机系统安全检测检验规范》,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建设提供了依据。
3.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
3.1人才培养目标
依托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平台,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完善本科生和硕士生培养体系,紧密围绕“生产系统的运行控制”、“精密测量与控制方法”、“测试计量仪器的研究、设计与管理”等领域,加大创新实践体系,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研究生培养思路,鼓励研究生利用国际平台出国交流学习或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拓宽国际学术视野,打造具有综合素质、较强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统计表明,本科专业就业率98%,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3.2人才培养方向
(1)精密测试计量理论及应用
本方向着重开展精密制造系统和并联机器人系统中的精密检测和误差补偿理论及应用研究。通过精密跟踪检测技术、纳米空间位置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检测技术以及高精密智能化跟踪测量与补偿技术,研究和解决精密制造和高精度精密传动中的新问题。
(2)智能检测与设备诊断技术
本方向着重研究科研和工业生产中的先进检测手段和信息处理方法,内容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光学检测理论及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物理学及力学等内容。通过DSP、嵌入式系统等微型计算机系统,采用现代检测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检测和设备诊断的智能化,研究和开发科学分析仪器、工业生产智能仪器、设备诊断仪器等。
(3)测控技术与装备
本方向重点研究现代化工业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控制和生产装备管理技术,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动态实时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装备网络化组态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技术的相互交叉和综合。本方向重点解决大规模和复杂机电系统的智能控制和精密控制问题,实现生产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
(4)机器视觉与三维测量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利用机器代替人眼进行目标对象的识别、判断和测量,或研究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它涉及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等多方面理论与技术。研究手段是以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等的理论成果为基础,解决二维、三维等真实环境中的测量、识别、建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4.学科方向设置
学科长期立足于精密测量、精密控制、信息处理与设备诊断等领域开展研究,已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精密测试计量理论与控制:以并联机构的精度和误差评定为基点,提出“无误差溯源”理论,研究并联机构精度评定理论和机构空间运动误差补偿问题;进一步研究精密测量技术与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智能精密测控方法。该方向“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8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的论文被SCIEI检索18篇。
集成化测量方法与仪器:立足仪器系统随机空间分布理论,解决仪器单元、传感单元、仪器管理资源自主分布与动态耦合问题,研究成果推广至数字化矿山大数据平台。该方向“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12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的论文被SCIEI检索15篇。
装备智能监测与诊断:以低速重载机电装备安全稳定运行为研究目标,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同态滤波-支持向量机等信息处理手段,研究装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仪器系统。该方向“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10项,发表的论文被SCIEI检索20篇。
现代检测方法与信息处理:以现代检测方法和图像信息处理等研究为立足点,研究光学传感、机器视觉等在刑侦痕迹识别、产品质量在线评估以及生产环境安全等利于的应用问题。该方向“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的论文被SCIEI检索19篇。
5、国内外影响
(1)研究成果显著,学科领域认同度高
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精密”为特色,在大型运行装备的激光制导精密测量与控制、并联机构精密测控与空间误差评定等领域对国家“智能制造2025”战略有重要推动作用,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在装备网络化健康评估方面,三维虚拟测量方法和系列信息处理理论等研究成果,相关成果荣获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国内1000个煤炭企业推广。
(2)肩负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学科交流,学科团队国内外关注度高
目前,学科团队在省仪器仪表学会、全国误差理论研究会等学科重要学会担任职务,为学科和国家战略科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学科团队与德国国家计量技术研究院等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