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img

生命科学学院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正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竞争力最强的领域。国家和广东省都在十三五规划中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广州市更是提出将以生物制药为主的生物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2016年,广州市正式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生命与健康”被广州大学确定为7大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之一。本院将为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如广州生物岛)培养生物学学术型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和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等急需人才,增强服务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能力。

本院具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资源保护、植物资源利用)、动物学(动物分类与多样性保护、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传学(植物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微生物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逆境生物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应用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药理学、脑和神经、鱼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现有在职硕士导师40多人,其中生物学学术型硕士导师30多人、材料与化工硕士导师20多名,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导师近10人。硕士导师队伍中教授和副教授40多人,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特聘研究员1人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近年来逐步在植物逆境、华南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部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田长恩教授团队开辟了“IQM家族的功能研究”领域,发现IQM家族成员在植物对生物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刘宝辉教授团队致力于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领域,发掘出系列调控大豆开花等重要性状基因,在大豆领域成绩突出;郭培国教授团队致力于菜心和烟草等作物抗病和耐热等基因组学研究工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多个优良品种;舒琥教授团队在华南地区名贵珍稀鱼类(石斑鱼、唐鱼等)的生理生态与繁殖育种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优势与特色。另外,在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方面,发现蝙蝠和吸虫新种20余个,为翼手目等类群系统分类及物种分化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获得永瓣藤、广东松等10多种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特点,为华南地区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依据。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在Nature Genetics、Plant J、J Exp Bot、Zool Sci、Ann Bot等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00多篇,获发明专利授权十多项。

同时,本院针对我国、我省和我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但人才不足的情况,开设材料与化工硕士,侧重生物资源利用和 生物制药)方向,开展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发掘活性物质工程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应导师20多名,将大量招收相应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另外,结合高校生命科学教学及中学新课标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本院还招收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学院201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47人,2020年招收人数、推免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指标后为准(其中推免生拟接收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