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欢迎你

img

理学院

理学院

School of Science

电话:0431-85582188

网址:http://lx.cust.edu.cn


学院介绍

学院前身为1958年建校时的技术物理专业,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薛鸣球院士、王之江院士等曾在此任教。

学院建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1人、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学科领军教授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省拔尖创新人才8人、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物理学学科评议组委员1人、省物理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省数学教指委委员1人。

学院拥有物理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2个,省特色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1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防特色专业2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省一流专业1个。

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率超过35%。近三年毕业生进入直辖市、沿海城市的比例达31%,进入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比例达32%,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获国家级奖200余项。

专业介绍

数学类(按大类招生,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专业侧重数据科学与数据分析方向,突出培养学生数学基础与建模能力、数据科学素养与数据分析能力、专业软件编程与创新应用能力的有机融合,重点培养学生数据科学与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及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应用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专业侧重计算数学与数值软件方向,强调基础计算理论与现代计算方法的融合,突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与创新应用能力、数值分析与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语言与应用开发能力的有机融合,重点培养学生数值计算理论及数值软件制作能力。

应用物理学

本专业共设低维物理与应用和信息物理与应用两个方向,是吉林省光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对口专业,培养学生坚实的物理学基础并可支撑物理学8个二级学科的深造,毕业后可在理论物理、量子信息、纳米材料、生物光子等领域工作或继续深造。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红外技术、成像与显示技术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应用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适应国家中长期重点发展研究方向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光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产业为目标,以光电结合为特色,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专业设有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片上系统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就业和升学前景广阔。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学)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吉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具有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激光科学与技术、光信息技术和激光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方向,设有王大珩创新实验班,坚持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理工交叉,突出光电特色。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学)(中外合作办学)

本专业为教育部批准的我校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项目,是国家级和吉林省特色专业。该项目模式为“3+1”,中美双方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核心课程全部采用英语授课。本项目下,学生达到双方学校学位授予条件,可获得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理学学士学位及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统计学

本专业围绕“试验设计与光电数据分析”方向,注重“数学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重点培养学生“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及通过统计建模和计算机应用等来解决光电信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统计调查、试验设计以及处理光电大数据和统计模型分析的能力。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金融、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产业、微电子、光电子等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进入一线城市的比例达31%,进入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比例达32%;在考研学生中,进入 “985”“211”、双一流高校、中科院所的比例近60%。

近年来主要就业单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主要深造院校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美国杜克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