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200 食品科学与工程
1.1食品科学
该方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硕士生导师8人。经过多年的积累,该学科已形成了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和食品加工新技术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方向主要研究食品发酵微生物高产菌株选育及工程菌构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微生态菌株嗜酸乳杆菌抗逆能力、功能因子及抑菌机理;开发具有高生物活性微生态食品;高产酶菌株代谢调控机理及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分子化学和基因工程进行酶修饰,改进酶活性和稳定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表达菌株等。功能性食品方向主要研究以农副产品及天然产物为原料,对其中的功能因子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理功能评价;研究功能因子的生物富集作用和活性保护方法;结合功能因子提取与分离研究成果,开发新一代功能性食品。食品加工新技术方向主要研究辐射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等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
五年来,获科研成果奖17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国家统编教材20部。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700多万元。该学科拥有多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总值达13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6430 M2。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江源大学校、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赵瑞香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1.2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该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硕士生导师6人,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了粮食资源深度利用、粮食资源品质适性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粮食资源深度利用方向主要研究不同碳源对产酶菌株生产α-淀粉酶、糖化酶等酶活力的影响,并结合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方法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的转化研究;研究粮食中淀粉、蛋白等成分的精细化分离提取、修饰改性及转化,并分析其产品的应用特性;以粮食加工副产物和特色杂粮为原料,开发特色营养产品,分离提取植物酶类、膳食纤维、戊聚糖、黄酮等功能性成分。
粮食资源品质适性方向主要研究小麦、玉米和薯类等原料一次、二次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探明原料品质的“个性”,发掘主打作物品种的资源价值;以传统主食、特色粮食食品为主要对象,研究其对原料工艺品质的特殊要求;研发最能凸显原料本身资源优势的产品及生产工艺。
近5年来,获科研成果奖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74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国家统编教材6部。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6项,科研经费300多万元。该学科拥有多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总值达8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1630m2。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雷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郑州市福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孙俊良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1.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该方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硕士生导师15人。
经过多年的积累,该学科已形成了肉品加工及品质控制工程、生物技术与新资源开发、食品营养与安全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肉类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超高压、气调等新技术在肉类制品深加工中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对太行山区农产品和微生态乳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立特色发酵食品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有害因素检验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保健因子的分离提取制备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多篇,获科研成果10多项,授权专利1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目前在研经费1000多万元。该学科拥有多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6430M2。学科强化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与英国雷丁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波兰罗兹技术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马汉军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1.4烹饪科学
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4人,中国烹饪大师2名,河南省烹饪名师1名,餐饮业国家级评委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名,中华金厨奖获得者2名。经过多年的积累,本团队主要围绕传统烹饪技术机理及工业化,烹饪化学与营养,餐饮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3个方向开展相关研究。
传统烹饪技术机理及工业化:该方向主要研究烹饪原料在传统烹饪技术制作成菜点的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分子结构等变化,并探讨其中变化的科学规律和基本原理。根据科学规律进行传统菜肴、面点的工业化、标准化地生产,为烹饪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烹饪化学与营养:研究探讨烹饪原料营养成分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深入探讨菜点在烹饪过程中的风味变化规律。
餐饮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餐桌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包括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餐饮食品安全控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改善现行烹饪行业卫生安全现状,推动中国烹饪行业健康发展。
学术团队有较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本学科建有传统食品加与质量控制科研团队、烹饪与营养教学团队、烹饪与营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申请专利20余项,获授权专利1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