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text

历史学系重点学科

作为省会城市福州唯一多科性地方本科大学的一级学科,在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兴市的形势下,闽江学院历史学系具有省内外同类学科所不具备的区域优势。2006年,本学科被省评选为专门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本着弘扬闽都文化、打造福州城市精神、增强福州城市竞争力,进而推动福州经济文化建设的宗旨,历史学系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积极组织、参与省内外各项相关学术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福州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即福州船政文化研究、福州民俗文化研究、福州三坊七巷文化研究、福州政治思想文化研究。

本学科成员1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占67%,具有博士学位8人,占45%,博士后1人,45岁以下的12人。在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本学科学术梯队都堪称合理,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自成立以来,本学科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讨,发表论著数十篇部,举办、承办相关学术讲座,学术成果曾获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学术带头人简介:

薛菁,女,1964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闽江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教育厅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专门史学科带头人。福建省教育厅新建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创新平台)“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福建省“师德标兵”。闽江学院“教学名师”。闽江学院首届“师德之星”。兼任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闽江学院学报》编委、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林森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州市政策咨询研究会(文化建设领域)特约研究员等职。近10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转摘。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多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学术成果多次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研究方向简介:

一、福州船政文化研究

诞生于福州马尾的船政文化是福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福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建设福州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弘扬船政文化精神,对于塑造福州文化品牌,提高福州知名度,为福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向立足于福州市,辐射全省、全国,将地方性与全国性相结合,传统与当代相结合,文本与现实相结合,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相结合,注重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以理论的深度和全新的视角关注船政学堂、人物及福州近代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为福州福建地方文化建设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近年来,本研究方向人员积极参加福州市先后举办的多届船政文化国际研讨会,有多篇文章发表在《船政文化研究论文集》及其他学术刊物上。

二、福州民俗文化研究

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全省乃至全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充分挖掘和研究福州独有的区域文化与民风民俗,保护我市有形和无形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推动当代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本方向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依托2005年成立的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展开。

三、福州三坊七巷文化研究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遗产绚丽多彩。白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的三坊七巷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依然蔚然夺目,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里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严复、沈葆桢、林觉民、冰心等一大批伟人俊杰曾居住此地,其间蕴含的人文遗产使其当之无愧地入选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本方向的研究,在重现三坊七巷沧桑历史的背后,展现福州近世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培育人文主义精神,弘扬爱国爱乡情怀,树立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品牌,提高福州城市文化品位,适应福州城市现代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本学科相关人员对此方向的研究也以课题、论文等形式体现。

四、福州政治思想文化研究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其政治思想文化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尤其是晚清以来,福州著名思想家如林则徐、严复等迭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福州政治文化的研究无论是从更深层次上挖掘福州历史文化的特色,还是对当今政治文明的建设均具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相继受邀出席了严复思想研讨会等省内外学术会议,对严复文集进行了重新点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