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前身为农学系,成立于1965年并于当年开始农学本科专业招生。学院下设作物栽培、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四个教研室,现有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艺教育(师范类)4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农艺教育专业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学院拥有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在作物、种业、植物保护3个专业领域招生。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在读博士3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骨干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另外,外聘农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领导为学院的兼职老师10人。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较高 学院拥有作物遗传育种和草学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饲草育种研发安徽省“115”创新团队、甜叶菊品种选育蚌埠市3221创新团队;拥有作物遗传育种省级教学团队,《作物遗传育种原理》和《种子生产技术》2门省级精品课程。学院设有作物学实验室、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植物保护学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等,配备了现代化种子加工检测、植物分子育种等先进仪器设备,建有日光温室、网室多座和500多亩校内试验实践教学科研基地。
科技创新平台众多 学院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安徽省凤阳县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1个,拥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饲草育种研发平台、安徽省糯玉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繁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5个。同时学院也是省级“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建设单位。
科研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部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级课题7项,省自然基金、省重点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等省级课题15项,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50多个,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25部,培育作物新品种16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项,其中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丰收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校企合作广泛 拥有60多家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知名企业开办“隆平种子班”、“皖垦种子班”、“江苏富田植保班”、“长金农学班”等企业冠名特色班,并设有隆平奖助学金、富田奖助学金、皖垦奖助学金、大北农等企业奖助学金。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既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又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途径。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应用型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长期坚持导师制,实施“高级农技指导员”职业技能培育机制和学生多专、多能、多证书培养体系。全面开展“金禾工程”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011年以来共有90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创业竞赛以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2人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荣获全国创业大赛金奖。
学生考研就业发展势头良好 毕业生考研率连续多年超过25%,部分专业考研率超过50%,考取研究生学生95%以上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去向以大型国企、外企、事业单位、公务员为主,就业质量逐年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极高。2005年以来,学院9次被学校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显著 学院利用农业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丰产工程,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口帮扶临泉县,连续3年创安徽省夏玉米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近年来在全省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培训达8000多人次,坚持常年为凤阳县、怀远县、五河县和蚌埠市等周边地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2014年学院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校园文化,同时也形成了特有的“务实创新,兴农报国”的“农学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应用型创新创业农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