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沿革: 通信工程专业成立与1993年,同年开始招生,主要师资力量是由原电子信息专业的一些从事光钎通信,电磁场,微波技术的老师组成。
专业介绍:通信工程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之一。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通信工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在较宽范围内适应于信息产业的、系统的、较为深厚 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与计算方法;掌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技术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通信电路与 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软、硬件知识;具有系统工程的初步知识和较强的科学实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具有初步的文献检索、情报信息方面的能力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生产组织 管理与协调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 通信工程系统部件和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2、 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3、 通信网络的开发、维护与应用;
4、 计算机网络的开发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总教学时数为2532学时,其中必修课时数为1890学时(占总学时的75%),选修课时数为480学时(占总学时的
25%),实践环节 41周,必修课程 30 门,专业选修课程25门。学分分配:校定必修课78学分,占总学分的 37.5 %;校定选修课12学分,占总学分的
5.77 %;院定必修课43学分,占总学分的 21.1%;院定选修课27.5学分,占总学分的 13.5%;实践环节41学分,占总学分的 19.7
%;最低毕业学分203.5学分。
教学计划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简况:
近几年来,每年招生九十人左右,毕业生的分配情况很好,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
本专业现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2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10人,讲师7人,助教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有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具有硕士学位的14人,有3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本专业具有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计算机方面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设备;另外,还具有微机原理及接口,微波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波电 子线路,交换技术,DSP技术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验设备;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的实验设备已购买,但设备还没有到。
专业建设情况:
通信工程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之一,也是一个相对的新型专业。该专业涉及的新技术领域较多,如可编程器件、微控制器、新型算法以及新的通信协议和标准 研究等领域均有涉及,新技术含量高,学科发展迅速,理论性和应用性强,具有较强的复合型要求,是我国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人才需求量很大的专 业。
为与当今通信工程专业领域人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相适应,在所设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选题等教学环节 上,注重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跟踪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实时调整课程体系,保证“基础课精深,专业课宽新”的目 标。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分配情况很好,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自我再培养及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为更好地迎接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鼓 励教师进行科研和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吸引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开发工作中,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专业教师48岁 以下的均有硕士学位。
确立“以本科教学为主,努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多层的通信工程人才”的办学思路。实时关注通信工程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及时反馈调整我们的办学思 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改革思路,在保持现有学科优势的同时,重点完成以下目标:确立1--2个有优势的研 究方向,建设1个以上省(校)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推进科研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学改革。
我们一直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根据校院两级课程建设规划,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加强技术 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化、边缘化、现代化。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和课程设置。课程确定为三大平台: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 业课。并对专业课进行了细化,拓宽专业口径,设置专业平台课,按行业特色教育设置组成选修的专业方向课以及体现个性发展的任意选修课。
注重课程建设规划,有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规划,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教改和专业调研的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大纲,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近年在保证基础课程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新开出的选修课程计有:《语音信号处理》、现代通信新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神经网络概论》等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对新技术、新领域的了解和拓宽知识面。
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面向21世纪的统编教材。其中统编教材比例≥40%;新出版教材比例≥90%。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其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课件2000年10月获全国优秀奖,电子技术课程课件2000年10月获安徽省三等奖。2004年我系陈燕翔老师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系把教学方法改革当作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观摩教学、教学方法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和投身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
为了改革“灌输式”、“照本宣科”的陈旧教学方法,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我系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了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笔试方式采用封闭式试卷,使评分做到公正、公平。
我们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确定了给予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以工作量的补贴。现已有通信网基础,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三门课为双语教学。
毕业生情况:
近年来毕业生的分配情况很好,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