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一、基本概况

  文化经济学院现设有经济、管理和语言文学3个系,14个本专科专业(其中8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学生1331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75人,师生比达到1:17。学院目前建有6个专业工作室,8个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初步建成由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构成的师资队伍,着力打造语言、管理、财经和工学四大专业群,大力推行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办学理念

  根据学校坚持应用型高校的基本定位,立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两大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三大发展要务,学院秉承“政校企研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共赢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和非遗研究院合作,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能力提升为重点,逐步探索“政校企研+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拓宽应用型人才成长通道,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的高素质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

三、师资队伍

  学院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核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先后实施“优化结构”引进工程和“双师为先”核心工程。学院致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由政校企研联合组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讲师4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约30%。

四、专业建设

  学院共设置14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有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英语、汉语国际教育、物流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宝石与材料工艺学等8个本科专业,汉语、家政服务、会计、会展策划与管理、财务管理、旅游英语等6个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初步构建文学、管理、财经、工学四大专业群,初步形成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专业格局,形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全日制学历教育与企业技能培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五、课程建设

  学院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原则,根据学分制改革要求,构建合理的专业主修课、专业辅修课和专业实践课;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课程群,初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

六、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学院坚持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做一体化’。

  为此,学院逐步推进课程内容项目化,提出“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训课服务,实训课为就业服务”改革思路,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运用“项目引领”式的教学方法,把课程评价从“教师讲的好”、“老师完成教学进度”的评价标准,变成以学生富有兴趣、职业技能明显提高为评价标准,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学院管理系开发6门项目化课程,语言文学系25门,经济系8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

七、实践教学

  学院坚持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过程管理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组织学习规范化、团队工作无界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思路,逐步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精英、一线工作人员到学校开办讲座、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专业教学计划逐步向实践教学倾斜,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由长期单一的学历教育逐步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成长实训”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学院不断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以实训室和嵌入式工作室为载体,重点建设企业仿真综合平台实训室、财会实训室、创意策划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6个工作室,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八、校企合作

  学院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校外实习平台。学院先后建立绵阳市科技馆、博物馆、科博会等8个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

  同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学院坚持“特色化”办学,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和传承人加强合作,初步形成非遗办学特色,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办学特色,坚持特色化和本土化相融合,特色化和差异化相协调,在特色中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创新发展之路。

九、社会服务

  学院一直秉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学院学生先后三次参加中国西部博览会和中国绵阳科技博览会实践活动;2011年学院师生赴清华大学进行羌族文化交流;2012年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我们的节日·中秋》实践教学活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生先后举行4次拍卖会实践教学活动;2016年,学院3名学生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地区非遗口述史采录工作;2016年4月至今,学院心理咨询办公室人员为绵阳高三学生提供300多人次心理减压咨询服务;学院先后完成六期“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和一期“绵阳市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培训任务,覆盖全省20多个地市州,近650名辅导员参加了培训。

十、教学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教师主(参)编学术著作、教材42部,发表学术论文219篇,申报和完成科研课题57项,举办学术活动65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共获奖10余项。

  学生参加“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荣获四川赛区二等奖、最具潜力奖和最佳语音奖;学生完成草编、年画和陶瓷等非遗文化创意作品共计400余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我院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高点定位,高点规划,创新工作机制,搭建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续写我院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