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研究生风采
一、 潘晓曼
潘晓曼,2016级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十四届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国家奖学金和香港桑麻基金会二等奖学金,多次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公开受理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2 项、软件著作权 8 项。
潘晓曼同学本科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自2013年开始跟从导师研究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的水污染定位与预测算法。2017年,潘晓曼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开展项目《面向水质健康监测的无线传感仿生鱼及其组网设计》的实践与研究,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她带领团队成员负责开展的这个项目贯穿了她的整个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对她的学习科研活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期间,她不仅学会了如何开发系统、调试硬件,而且也熟悉了专利、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流程,更是锻炼了她的论文撰写、现场演讲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她带领团队还进行了社会调研、企业沟通等实践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开阔了眼界。这些科研经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鼓励着她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进。
在生活学习中,潘晓曼立足于自己的专业,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活动。研究生期间,曾志愿服务于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换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等活动。其中在慧鱼组学科竞赛的志愿活动中她担任新闻报道组负责人,积极配合大赛组委会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为期四天的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优秀志愿者”称号。通过这些志愿活动,潘晓曼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的优秀参赛人员以及参赛作品,为自身的科学研究工作拓宽了视野。
在浙江理工大学学习的六年,潘晓曼在科研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收获了一段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她非常感谢学校的优秀生导师制度,为她打开了科研的大门。她的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更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适用于各类不同专业的综合型学科,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编程,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到控制算法设计,全方位地锻炼着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她认为,正是学科团队的导师们的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督促着广大学子在自由的学术科学氛围中没有迷失自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潘晓曼将不断努力,继续鞭策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二、赵忠诚
赵忠诚,2015级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曾获国家奖学金一次,学业一等奖学金两次、二等奖学金一次。发表二级期刊论文4篇;参与编写《2016浙江生态经济发展报告》一书;主持或参与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3项;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校三等奖。
梦,岂止于想。研究生生活应该是丰富而精彩的。这是赵忠诚研一刚来浙江理工大学时心里的念想。刚来学校时,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目标,并督促自己不断去实现。
浙理让他更好地学会了分配时间。他认为做好时间分配,第一是效率问题:多给自己一点压力,要学会自己控制时间,有意识的去把握。第二,时间管理。要试着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比如说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第三,要学会劳逸结合。加强自控力的锤炼培养,该休息就休息,该娱乐就娱乐,营造一个好心态。
浙理让他开始喜欢做科研,教会他如何做好科研。他认为做好科研,首先就是态度,对待人或事的态度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提炼信息的能力。在研究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能力提升,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就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科研课题的认真思考与钻研,并且一直坚持下去。最后,在研究生生涯中最重要的就是论文的撰写。在论文写作中需要的是专业化的写作能力,要学会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多读外文文献。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提升自我,学会论文写作的方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浙理帮助赵忠诚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他觉得,如果对未来很懵懂,那就应该趁着年轻多去不同的领域闯一闯,学着去不断的尝试,试着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适合在哪个研究方向发展,最终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今后想要做的工作。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考博或者工作。如果要考博,那么从研一开始就要认真努力,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果选择工作,那么在外实习时要把毕业论文放在首位,不能因小失大。只有做好了目前的本职工作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
在浙理,他学到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未来的赵忠诚会更好。
![]() |
三、陈志勇
陈志勇,2016级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三好研究生等荣誉。曾获1项软件著作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低调谦逊、踏实认真”是陈志勇留给他人的总体印象和做人态度。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工作中,他总是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刻用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目标。
调整心态,转换角色。陈志勇认为,研究生生涯带给你的,并不是一篇论文或一些技能上的成长。其实是在于你自身对某个方向的探索过程。这样的经历,带给你的不光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你的态度、方法和信心的提升。
本科毕业的时候,陈志勇仍然觉得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敢去做。但现在的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去学。态度、自信和学习能力是研究生学习这段时间给予他的最大礼物。不管是在专业项目的跨校合作交流中,还是在社会工作的竞争中,陈志勇始终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坚持用行动践行目标。陈志勇觉得,这个社会不允许你放弃。任何人都想回宿舍睡大觉。但是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你又觉得睡不安心。总有股力量推着你往前走。确定了目标,你就该全力以赴。陈志勇早早就利用暑假,提早和导师交流学习,将自己从0基础变成了0.5的基础。研一的时候,有了读博的想法,他就拼命地搞科研,经常半夜两三点才回寝。那时候,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他这么努力就是想打好基础,做出成果,让别人没有理由挑剔自己。
放大格局,尝试多种可能。陈志勇感悟道:我们从高校出来,没必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个框架内。我们一直在读书,可能有太多条条框框限制住了我们。我们只需不断开放自我,拓宽思路,未来才有更大的发展可能。在科研的道路上,陈志勇不断提醒自己要拓展思维,放大格局,敢于尝试。他一直在坚持,在思考,不断开创探索新的可能、挑战新的领域。这个过程中既有本校的各种课题研究,也有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跨校联合研究。遥远的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陈志勇也并没有过早的框定自己的未来。现在的他正全身心的投入实习,希望自己能更全面的了解专业,更多、更真实地感受社会,提升自我。
![]() |
四、袁政
袁政,2015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安道国际项目竞赛金奖、“兰溪市人才+美丽乡村”创意小景大赛一等奖、2020国际青年乡村规划设计大赛“桦墅奖”、2017第二届“五维源”中国苏州太湖小人国设计大赛铜奖以及第十四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专业教学年会优秀作品展铜奖。
袁政,由浙江理工大学保研进入研究生学习。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他深知保持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共通性的重要性,找到一个点,把力气往一处使。
耕种——把自己变成一个很原始的状态。2015年的夏天,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袁政,自主报名参加了南京市桦墅村的耕读活动。定点阅读,定点种地,不能使用手机,定点开设分享会。桦墅村宁静的生活氛围对他影响颇大。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在农村停一停,真正融入乡村生活,思考该如何度过研究生生涯。对手机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思考加深。袁政说:“设计者,就应该从村民的基本需求出发。你要了解这片土地,只有在乡村,和村民聊天,才能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
阅读——给自己一个小目标:研一要读一百本书。从桦墅村回来之后,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生活项目。袁政给自己列了一个小目标,读一百本书。忙碌的研一要达成这个目标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激励自己,他将每一本书都落到细处。每读一本书,他会写一个进度条,把读的书的字数列进去,看看自己读了多少字。密集的阅读是研一的目标,袁政的小目标最终完成了八十本。
设计——想不到怎么做的话,就去调研。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某个阶段,袁政的课题设计陷入了瓶颈。他说:“不想做下去,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下去。”这个时候,他听了中国美院一场关于调研方法的讲座,主讲专家认为,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去调研吧!于是,他跑去了所要规划的老街,在那里待了三天。每天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的人聊天,在老街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将自己彻底地融入老街人民的生活中去。在老街深入调研而整理出的笔记和照片远远超出了袁政的预料,和他前期积累的阅读一起发酵,原以为没什么可做的破落街道,在袁政设计时新颖的想法和灵感却喷涌而出。他总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地尝试着人生的多种选择。
思考——尝试多种可能。在导师的工作室,袁政是学弟学妹眼中的楷模。研二期间,他去往上海设计公司实习,领悟到了设计行业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的前沿性。研三阶段,他进入高校教学,将自己的所学教授他人。他一直在尝试多种可能。
不论什么选择,袁政总是不急不躁,一步一步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