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药学院药学学位点介绍(博士)
药学专业学位点情况介绍
学位点名称:南昌大学药学院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代码:100700
批准时间:2018年
基本情况:药学学科于2018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20人(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9人(含兼职导师26人)。学院现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 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4人, “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南昌大学赣江特聘教授5人及赣江青年学者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31人,占63%,具有海外研习经历14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现有研究生183人。
学院下设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学、生药学与药事管理学7个教研室学科技术平台,1个新药研发中心、1个药学中心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目前拥有五个稳定的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药理学
主要研究领域:1)心脑血管分子药理学;2)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药理学。
特色与优势:1)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靶标研究中,发现了TRIM65、FKBP12.6、14-3-3η、Cx43等潜在靶点,并在基因调控等方面获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项目等,在J Biol Chem、Eur J Pharmacol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4项,研究水平处于国际一流,国内领先;2)经过34年的传承与创新,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和高水平创新研究基地。
2、临床药学
主要研究领域:1)临床药代动力学;2)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3)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合理用药。
特色与优势:1)围绕创新药物早期临床试验设计及风险预警,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参与了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修订;2)围绕生物样本分析技术建立了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17025认证;3)围绕他汀类新药在中国人群药动学特征及其遗传多态关联性,构建了临床精准用药体系,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药物化学
主要研究领域:1)抗肿瘤靶向创新药物的设计与合成;2)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结构优化。
特色与优势:1)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以HDACs、Src/Ab I、MMPs/APN和RR酶等为靶标进行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获得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2)药食两用资源中抗动脉粥样硬化脂类活性成分及其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已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4、药物分析学
主要研究领域:1)药物和药食两用资源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2) 超分子色谱分离材料制备和手性药物分析;3)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和体内药物化学研究。
特色与优势:1)对药食两用资源中的重要污染物安全预警体系进行研究,研究团队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Tanlanta, 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2)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方法进行生物活性分子识别和手性药物分析等研究。
5、药剂学
主要研究领域:1)新型高分子材料在药剂学中的应用;2)药物新剂型设计与体内外评价。
特色和优势:1)通过与材料、化学和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新型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术应用于药物靶向、智能释药和纳米诊疗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2)在蛋白多肽口服给药系统、药物代谢组学和基于靶部位的微粒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许多一流的工作,相关成果发表于Drug Delivery等专业期刊。
借助南昌大学“211”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深入开展药学与临床医学、食品科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在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获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项目等,阐明了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了TRIM65、FKBP12.6、14-3-3η、Cx43等潜在靶点,在J Biol Chem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4项;围绕他汀类新药在中国人群药动学特征及其遗传多态关联性,构建了临床精准用药体系,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药食两用资源中抗动脉粥样硬化脂类活性成分及其制备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近年主要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62项,其中973计划前项1项、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国家级课题到帐经费总计3000余万元。在SCI、EI、ISTP等收录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新药证书2项,专利18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通过成果转让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3项。
获奖情况:近五年来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生培养情况:于201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