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欢迎您

img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沈阳理工大学的重点建设专业,是教育部认证的全国第一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专业至今已为国家培养本科生1200多人,硕士毕业生100多人,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在国家两大兵工集团以及辽宁忠旺集团等国家和民企享受985和211毕业生就业待遇。辽宁省教育厅已将本专业本科生年全国招生人数由70人上调至105人。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二级学科“材料学”研究生,2006年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材料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后可继续在本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招生10~15人/年。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学校引领下启动了欧盟双元教育项目,通过借鉴欧盟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与多家省内外企业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现有各类本科生实践基地15个,涌现出许多国内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的中青年领军人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位列我校中俄2+2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重点发展专业之一,每年多名本科生赴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彼得大帝圣彼得堡理工大学三所俄罗斯名校进行联合培养。目前该项目受到国家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我专业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国家公费项目申请本、硕、博连读,赴俄罗斯名校深造。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师资力量充足,其中专职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实验教师3人(教授级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实验师1人),团队18名教师中教授占比为38.88%,副教授占比为5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83.33%。2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5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其中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百人层次”2人,“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

本专业依托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辽宁省高校材料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金属材料先进加工及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材料加工及分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建立了实验设置齐全的实验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各种材料制备加工及分析检测仪器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实践在教学中的主线地位,并使其成为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转化途径。根据金属材料分析表征和制备加工各个阶段的能力要求,构建以金属材料组织分析及热处理工艺设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设以金属材料组织分析表征所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型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检测能力、材料热处理工艺设计能力以及高性能材料设计研发能力,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更加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设计训练,能在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从新材料的分析检测、材料研发、工艺研发、设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近代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工程基础、热处理设备、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学、工程材料学、表面工程学

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金属材料工程和表面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金属材料设计与加工、热处理和表面改性工艺与设备的设计、开发及其相关的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以热处理工程及表面工程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工艺设计为重点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去向多为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军工领域等企事业单位,省内外用人单位普遍反响较佳。

名师风采

张罡男,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教授、无党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辽宁省金属材料先进加工及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粉体技术杂志编委,辽宁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战略联盟、辽宁省功能材料产学联盟、辽宁省兵工产业校企联盟及辽宁省颗粒学会理事;辽宁省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材料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爆炸焊接及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控制及工程化技术。

讲授课程:本科生双语课程 “纳米材料与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材料表面与界面”,博士生课程“复合材料”。

发表论文:十三五以来,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和EI收录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科研和教学情况: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以来,主持承担完成国家外国专家局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沈阳市重点研发项目”双百计划”等国家和省市各级项目9项;作为骨干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省市各级科学计划项目以及其他为企业服务和攻关项目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