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欢迎您

img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沈阳理工大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1年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辽宁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013年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与辽宁丹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辽宁省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获批辽宁省一流和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与辽宁丹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辽宁省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内仅有的8个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之一,2021年中国校友会排名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中南大学(985院校)和合肥工业大学(211院校)。专业先后获批了8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和就业供需对接项目、4项省级和10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生人数为31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招生人数分别为36、37、37、33、34、31、60、59、60、57人,目前在校生4届,共计221人。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和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粉体材料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良好的工程师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粉体材料制备与应用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无机及分析化学、结晶矿物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粉体材料科学基础、粉体工程、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能、炭素工艺学、粉末冶金原理与工艺。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粉体材料制备与应用、炭素材料、功能矿物粉体材料、先进炭材料、冶金材料、陶瓷材料、新能源、军事工程、新材料研发等行业领域从事生产运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十四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各省市也纷纷布局立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这种形式下对于新材料的需求将有较大提升。行业得到发展,进而会对用人提出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专家预测,材料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将得到改善,甚至有可能出现“热销”局面,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名师风采


于洪浩博士、副教授,现任沈阳理工大学副处长、硕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资源与环境专业。

主授课程:《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

主要荣誉:获评沈阳理工大学校优秀教师

科研成果:主持完成辽宁省及沈阳理工大学教改课题各1项;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3项,横向5项。近5年发表论文20余篇,检索论文10余篇,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王余莲女,1986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辽宁省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辽宁省颗粒学会理事,《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青年编委,现任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15年7月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

主授课程:《粉体材料科学基础》、《粉体工程》、《粉体表面改性》等。

主要荣誉:沈阳理工大学“优秀教师”、沈阳理工大学“三八红旗手标兵”。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企业横向项目6项;共发表SCI、EI等论文40余篇,获批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编著2部;获中国硅酸盐学会2020年度“《硅酸盐学报》高影响力论文”奖1项,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沈阳理工大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技术应用推广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沈阳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持教育部就业供需对接育人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校一流课程1门;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省级大创项目3项、校级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