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前身是计算机系。2000年,根据学科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计算机系和自动控制系合并,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2004年5月,正式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信息学院。2015年,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将信息学院拆分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两个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共5个本科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5个学科方向,并具有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国防特色学科。此外,学院还拥有1个国家863重点实验室,以及辽宁省“现代兵器技术与装备工程”省级重大科技平台(联合),“辽宁省通信网络工程技术”、“辽宁省信息网络与信息对抗技术”、“辽宁省兵器科学与技术”(联合)、“辽宁省高校兵器科学技术”(联合)、“辽宁省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联合)、“辽宁省高校通信与网络”、“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8个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拥有重大科研仪器设备5台,拥有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获批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同时学院也是我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重要培养单位及我校兵器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主体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专任教师92人;教师中,有教授25人、教授级高级实验师2人;副教授37人、高级实验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51人、硕士学位20人,以及硕士生导师46人。学院已形成一支结构趋于优化、素质较高、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优秀师资队伍。其中,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骨干教师3人;多位教师荣获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奖、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巾帼建功标兵、优秀教师、沈阳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同时,学院还拥有“信息网络与信息对抗”省级优秀创新团队。此外,学院还荣获了沈阳市“模范职工之家”和“先进集体”。
学院现有在校生2830人,其中本科生229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38人。学院重视学生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先后有多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辽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百余项。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学院积极进行专业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建设点、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8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8门、校级课程思政课8门;拥有《通信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数据结构》等多部优秀教材;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多项。此外,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中软国际、东软等多家企事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实训基地1个。
学院能够积极投入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及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军委科技委、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国家级科研课题60余项,总装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等省部级科研课题90余项以及其他市级和企事业合作课题等12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以及包含兵器工业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其他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