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欢迎您

img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历史延革:本专业始于1950年设立的“火药工程系”,1961年调整为“火工品及装备系”,下设“火药装药”、“炸药制造”和“无烟药制造”等四个专业,1969年学校停止办学改办工厂。1978年恢复办学,设立“火工品与装药”专业,1988年专业撤销。2004年学校恢复“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招生,2011年获批“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兵器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更名为“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是现有国家八个兵器类专业之一,2013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网络赋能弹药技术”。2021年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和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火工技术为特色(包括含能材料和火工品设计与应用),主要面向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国防使命感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内从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试验测试、使用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师资和科研: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10人,博士在读2人,具有双师双能证教师5人,注册安全评价师证2人,清洁生产审核师证1人。近五年团队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9篇,教研论文13篇、出版教材3部,专利7件;主持参与省部级纵向课题10项,横向课题16项,科研经费达600多万。近五年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创项目10项,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45项,校级奖励72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申请专利8项,所培养学生获得“沈阳市十佳大学生”和“沈阳市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团队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历,保证了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团队还涌现出了“辽宁省高校我身边的好支书”、“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浑南区人大代表”等。

校企合作:本专业拥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中俄科技合作基地1个,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兵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兵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1个、辽宁省智能爆破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武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与兵工企业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10个。

主干课程

理论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与界面化学

主要专业课:燃烧爆炸理论、含能运载材料、含能毁伤材料、含能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应用型专业课:起爆器材、火工品技术、航天火工装置、烟火学、工程爆破

就业方向

随着国家对国防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就业政策刺激,兵器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增加,近五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辽宁省高校中稳居前列。大多数毕业生到军工企业和民爆企业从事设计和生产工作,部分毕业生到政府机关、公安、消防等部门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军队文职人员。毕业生专业知识面广,理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富有团结协作精神,毕业五年后成为单位骨干,部分毕业生还走上领导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读研去向有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兵器213研究所等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考研率逐年攀升。

名师风采

霸书红男,1970年出生,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联合指导教师,中国兵工学会火工烟火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智能爆破与安全控制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辽宁省高等学校兵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兵工学会会员,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辽宁省兵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兵工学会火工品火炸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沈阳市知识产权专家,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学科负责人,校级一流专业负责人,校级创新团队负责人。曾2018年度辽宁省高校我身边的好支书、沈阳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992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学院并留校任教。2004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来,主持总装十三五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横向科研3项,参与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10余篇,指导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含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特种效应弹药与智能化技术、数字火工系统及应用。

卢旭东男,1974年出生,研究生/工学博士,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创新创业中心主任,辽宁省兵工学会弹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耐热和耐腐蚀合金及高温防护涂层的设计制备与性能分析、武器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先进武器制造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及性能分析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陆军装备部预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5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3项、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计划课题2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30余篇。


马丽女,1983生,副教授,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教研室主任,工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复旦大学博士后2018年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入职装备工程学院,同年获沈阳市“引博工程”资助,2021年获辽宁省推进人才聚集政策奖励,2020-2022年度校“三八红旗手”。曾任装备工程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兼任专业本科班级的班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1获批校级“课程思政”专项课题1项,校级SPOC建设项目1项,指导学生开展大创项目1,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1项发明专利并发表1篇学术论文近年来主持与国家级、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公开发表SCIEI、核心论文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含能材料检测、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