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欢迎您

img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

沈阳理工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原“引信技术”)始设于1954年,在“保军转民”的形势下,于1986年停止招生。1998年,教育部重新修订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引信技术”等专业合并设置武器类(2012年本科目录改为兵器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2000年我校在原有引信技术专业基础上,重新申报该专业,2001年获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同年开始招生。
  经过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探测专业逐步发展成为学校优秀国防特色专业,取得了学校本科专业多项最高或首次荣誉,是学校第一个兵器类专业、第一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第一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一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一个工程教育认证受理专业。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沈阳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2人;中国兵工学会引信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兵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各1人。
  专业秉承“传承兵工精神,彰显国防特色,校企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探索“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018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依托“网络赋能弹药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依托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依托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科普基地“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辽宁省兵器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实践基地。依托我校牵头的“辽宁省军民融合(兵工)产业校联盟”,有更多的国防及相关院校和企业协同互动,支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理论力学、电磁场与电磁波、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传感与测试技术、中近程探测原理、雷达原理、制导与控制原理。

就业方向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国防科技领域,立足辽宁、服务全国,能够在兵器及相关领域内从事武器系统的目标探测与识别、制导与控制、安全与起爆控制系统的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试验测试、使用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也可从事民用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相关工作。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本专业毕业生不论是在基础技能掌握还是科研实践能力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获得广泛好评,目前部分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专业技术骨干力量。

名师风采

张东阳,男,1967年7月生,硕士研究生,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市优秀创业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卡及其应用技术、目标探测识别与控制技术、机器人控制与应用技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主授课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技术、毫米波识别技术、C/C++程序设计等。
  科研学术成果:先后主持数十项纵横向科研课题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产品荣获“国家级新产品”、“国家级创新基金”、“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等荣誉称号,多项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学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十余项省部级教研项目,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成功创建“能力驱动课程教学模式”和“能力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困扰高等教育多年的本科课程教学质量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相关教学资源已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堂在线、新华思政、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酷学辽宁等八大平台上线运行,已使数百名教师和数万名学生受益。
  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屡获大奖,获奖人次已达数百人。

王健:女,1967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教授,毕业于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曾赴德国阿伦大学交流学习,现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兵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兵器类专业建设与发展。

主授课程:引信系统原理及应用、引信系统分析与设计、现代弹道学、弹道学、靶场试验、兵器概论。

主要荣誉:沈阳市教科文卫系统“五一巾帼先进个人”、沈阳理工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理工大学优秀教师、沈阳理工大学“三八”红旗手标兵、沈阳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先进个人标兵等荣誉。

科研与教研成果:主持国家级总装备部基金1项,参与纵、横向科研10余项;主持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省级教研教改3项;参编教材2部;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EI检索3篇。


刘双杰:女,1980年10月生人,工学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1. MEMS技术在弹药系统中的应用;2. 仿生弹药;3.高分子导电聚合物执行器。
  主授课程:弹药工程技术基础、现代引信技术、微机电技术、工程设计软件等。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中央军委科技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防预研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等10多项。曾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先后在《ACS Omega》、《AIP Advances》、《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光学精密工程》、《弹箭与制导学报》等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期刊以及学术会议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次。出版著作一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
  教学成果: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兵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1项,主持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作为骨干教师参与了《弹药靶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建设,并申报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批国家首批一流课程,作为骨干教师参与各类校、省级教改项目4项,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
  主要荣誉:中文核心期刊《兵器装备工程学报》审稿人,辽宁省 “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