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原东北军工专,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硕士授权学科,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安全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二级学科;同时拥有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安全工程、应用化学五个本科专业,包含了4个工学和1个理学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侧重化学工程与工艺设计和精细化工;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081301H)是为了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是经教育部批准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的合作“4+0”模式的办学项目,主要专业课程由外方教师承担;
环境工程专业(082502)侧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规划评价、污染土壤及生态修复技术、新能源与环境产业创新技术四个特色领域;
安全工程专业(082901)侧重化工生产安全控制和环境安全,是近年来人才需求旺盛的专业之一;
应用化学专业(070302)侧重电化学应用技术和化学能源技术。
应用化学专业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签署“2+2” 中外合作办学协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签署2+2.5中外合作办学协议。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72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4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78%;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7人。
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注重强化基础教学,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并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将科研成果、科研思想和方法以及一些前沿的知识理论,融入到了本科人才培养中。学院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与恒力石化、光大水务集团等省内外二十多家企业签署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和本科生实践基地。形成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院现建有3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辽宁省废水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特种电源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辽宁省金属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这些中心和实验室承担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研究开发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并实施应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的重要任务,也是学院服务社会的窗口。学院下设的实验中心面积2500m2,实验设备3700余万元,拥有大型分析检测仪器和设备、实验实训设备、虚拟仿真设备和软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训练、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优质条件和保障,成为省内开展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实验教学的示范基地。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团队日臻成熟,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多项省(部)、市级科研成果获奖。近三年中,我院教师和学生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学院始终记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坚持立德树人,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业就业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近三年来,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105项,完成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33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浑河水资源保护”活动和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七十余年来涌现出许多杰出校友,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志、原东海舰队原舰队副政委蒋洪运少将、原南京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吕春绪教授等人都是我院的优秀毕业生。学院的大批毕业生成长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精英、成功的企业家和行业的佼佼者,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秉承“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