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欢迎您

img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介绍

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48年,至今已有70余年办学历史。在1989年,专业名称由办学之初的“表面处理”专业改为“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在2001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应用化学”专业。2016年起,本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与学院资源,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建立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电化学基础理论,金属腐蚀与防护原理与技术,涂料制造原理与配方设计方法及生产工艺,化学电源基础理论等系统性的知识,能够在新能源领域、涂料制造与涂装工艺领域、金属腐蚀与防护工程与工艺设计领域从事生产、研究与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专任教师25人,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讲师3人。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博士学位比例80%,双师双能型教师15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硕士生导师19人,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人,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优秀青年教师1人,省高校教指委委员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各1人,多人获市级荣誉。专业教师承担多项省级教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拥有两门省级精品课、一门省级一流课程。 专业拥有完善的实验、实习条件,拥有 “辽宁省特种储备电源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辽宁省金属材料先进加工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平台、“化学工程与环境治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专业理工结合的特色优势,形成了产教融合、多方协同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能够熟练运用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解决表面工程和化学电源行业领域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认可度高,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通识基础和综合素质,有较高的工程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素质。涌现出以重庆立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绿色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电化学原理、金属腐蚀学、涂料科学与制造技术、涂装工艺、电化学测试技术、电镀工艺、化学电源、新能源技术与应用。

就业方向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比较高,毕业生可以在化工、冶金、能源、轻工业、汽车和军工及相关行业、科研单位从事新能源电池设计与制造、涂料制造及涂装工艺、防腐蚀工程与工艺及其它电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生产、设计、研发、营销及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由于所学的知识比较广泛,毕业生将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广的选择范围,就业前景广阔。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五年后,能够成为本专业领域内合格的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化验师或相关科技、质量管理人才。此外,毕业生考研比例高,且近几年考研率呈连年攀升的趋势,毕业生在选择就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方式继续深造时余地较大。

名师风采

孙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负责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化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就读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本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及材料学专业(博士),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流动站)、中航发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站)材料学专业完成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的化学及电化学行为,金属在不同介质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内在机制研究;表面功能材料与先进防护技术研究;特种功能涂层材料与技术(耐热无机涂层、耐磨无机涂层、可磨耗无机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特种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研究,为国防关键技术问题及工业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技术及解决方案。
  主讲课程:电化学原理、材料腐蚀学原理。
  科研成果:撰写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
  主要荣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获中航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方战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金属腐蚀学》负责人。

邵忠财 博士/教授,1998年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回国工作。近年一直从事电池材料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近40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4人。
  主要授课:《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主要荣誉及兼职:辽宁省特种储备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辽宁省金属表面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沈阳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委员会主任委员、《表面技术》(EI收录)、《电镀与环保》(中文核心)、《装备环境工程》(中文科技核心)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评审专家,指导学生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次。
  科研成果:近五年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转让4项),主持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

郝建军,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东北大学材料学专业,在东北大学(流动站)、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站)冶金工程专业完成博士后研究。
  主要授课:《电镀工艺》、《防锈工艺》、《电化学加工》
  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研究;表面功能材料研究;表面转化膜技术研究;功能性涂层技术(水性耐腐蚀涂层、耐指纹自润滑涂层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主持参与辽宁省教育厅基金、沈阳市科技局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等多项课题,承担宝山钢铁集团、攀钢、梅钢、沙钢等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研制开发的多项新产品,应用在宝钢、攀钢等企业的生产线上。编写教材五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多篇,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转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转让一项)。
  主要荣誉及兼职:沈阳表面工程协会理事,辽宁省金属表面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