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前身为始建于1996年的“精细化工”专业,1999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化调整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专业是支撑我校兵工特色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重点专业之一。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本专业逐渐将培养方向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化工领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利用化工模拟和设计软件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并将本专业培养特色定位为“以化工设计为主线,结合本专业国际化办学,突出培养学生在精细化工领域的过程开发及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保持专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秉承我校“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工艺设计为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并能够应用大型工程软件进行化学工程计算和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还兼顾新能源领域动力与储能电池等开发和应用,并与军事工业相结合,在诸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着重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专业改革转型探索和国际化办学模式上走在了我校乃至我省的前列。依托于本专业的定位及良好的发展基础, 2017年度教育部批准了我省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专业学生也能够借此契机,拓宽就业渠道和满足继续深造的需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博士11人,教授3人,副教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外聘教师3人。教师学历结构合理,多数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3名教师在国外有过工作或进修经历,14名教师有过在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本专业目前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下设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应用化学五个二级硕士学科。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模拟、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设计、化工制图、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原理、精细化工产品工艺学。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化工、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太阳能与风能储能电池等)、医药和环保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产品营销、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近三年(2019-2021)本专业的就业率都为100%;考研率逐年上升,达到了30%。
进入21世纪二十年代,化学工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污染严重、工作环境恶劣、耗能严重等不良因素,逐步向着自动化,环境优越,技术先进的方向迈进。化学工程与工艺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
名师风采
曹晓晖教授
曹晓晖,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7年东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东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95 年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 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在加拿大McGill 大学冶金与采矿工程系和加拿大Alberta大学材料与化工系做访问学者。曹晓晖教授长期从事电磁波吸收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主授课程:《化工过程动力学》、《化工传递过程》
科研成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工委优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二十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二件。
杨少华教授与学生合影照片
杨少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9年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美国罗德岛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杨少华教授长期从事风能与太阳能储能电池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技术及膜分离技术特种电池等方面的研究,瞄准能源领域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国际前沿课题,应用石墨烯、纳米碳纤维等新材料制备高性能碱性二次电池,满足国家能源领域重大需求。
主授课程:《化学反应工程》
科研成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三十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件。
主要荣誉:获2007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