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包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暖通与市政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学科起源于1931年,是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依托学校建立“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2016年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25亿元);2016年获得“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学科拥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青千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青年泰山5人、“洪堡学者”1人、“香江学者”2人。聘任俄罗斯工程院院士Wittmann教授和Mueller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王复明为兼职教授。聘任的Wittmann院士依托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友谊奖”和“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聘任的Muller院士获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
学科以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以及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组成学科平台。以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等4个山东省重点学科为支撑,获批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学科,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山东省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青岛理工大学优先建设的学科之一。2006年获得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并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招收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博士生。目前,本学科主要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海洋环境材料与工程四个方向,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优势特色。本学科拥有“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混凝土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建材行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教学基地,并拥有海洋暴露试验场以及先进的宏微观试验测试中心,具有省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及计量认证一级资质。
本学科依托“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重大项目,结合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在混凝土耐久性、先进混凝土材料、海洋防护与修复材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性能涂层及其复合材料、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连铸工艺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面向海洋的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及新材料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五年,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总数为224项,纵向课题总数13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累计科研经费4500余万元。主编两部国家标准,编写了国内首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地方规程,出版《喷涂聚脲弹性体技术》、《再生混凝土性能与应用技术》等学术专著1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4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百余篇。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4项。此外,本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科技成果服务于港珠澳跨海大桥、京沪高铁、胶州湾海底隧道、胶州湾跨海大桥、青岛地铁、台山核电站等大型工程项目。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于2006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水工结构与材料、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化。主要从事水工建筑材料、水工结构老化机理、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近海结构工程设计理论与试验、近海地区海洋土木工程多物理场作用、水利工程智能化与数字化研究,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特色。
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支由20名专任教师组成的团队,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讲师7名,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本学科拥有以结构工程为支撑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中心。近年来,本学科紧密结合海洋土木工程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主持了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与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成果应用于青岛奥帆赛奥运工程、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地铁等重大海洋土木工程,并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海工程性能检测鉴定方法”成果能够智能监测沿海结构坝体,并成功应用于青连铁路跨胶州湾大桥耐久性能的长期监测与评估;主编了青岛市“互联网+城乡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平台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研究。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
本学科包含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现代工程建造、土木水利工程材料、近岸港口工程和智慧水利等方向。学科起源于1931年,是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获得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资格,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20年起,调整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
学科在2013年获得“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2016年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25亿元);2016年获得“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科拥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青千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青年泰山5人、“洪堡学者”1人、“香江学者”2人。聘任俄罗斯工程院院士Wittmann教授和Mueller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王复明为兼职教授。聘任的Wittmann院士依托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友谊奖”和“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聘任的Muller院士获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
学科以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以及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组成学科平台。以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等4个山东省重点学科为支撑,获批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