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瑞荣
吕瑞荣,男,广西兴安县人,1958年出生。于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学毕业后从事期刊和图书编辑工作以及教学工作,至2003年,公开发表文章60多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国家A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厅级项目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4人,指导2015级、2016级博士研究生各1人。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方向为“生态审美与民族艺术学”,系统地接受了宗教文化学、少数民族宗教艺术、民族艺术理论、民族艺术学、民俗艺术学、艺术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等方面的理论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审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现象的能力,确立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科学理念与方法;曾经广泛地开展了广西百越系民族尤其毛南族、京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审美研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基础性研究。目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毛南族、京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传播,该方面的专著有《毛南族神话的生态阐释》《神人和融的仪式——毛南族肥套的生态观照》《毛南山乡文艺生态审美》《京族文化的生态研究》等。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生态审美与民族艺术学”。本人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受自然生态的影响特别深刻和广泛,而且往往受极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的影响;从生态视域对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进行观照,更能揭示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内涵和本质;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为绚丽和富有特色的形态,往往蕴含着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深入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和优化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丰富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库容并提升其品质的有效措施;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于积极塑造少数民族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聚力和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