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45年天津工商学院的史地系,由侯仁之院士出任首届系主任,聘请齐思和教授讲授中国通史。1946年9月至1948年先后由方豪、王华隆任系主任。1949年1月天津解放,钱君晔任系主任。1952年,王仁忱出任系主任。1953年,史地系分为历史系和地理系。在20世纪50-60年代,河北大学历史学科以拥有漆侠、李光壁、钱君晔、傅尚文、周庆基、乔明顺、葛鼎华等史学专家以及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创办《历史教学》杂志而著称于世。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大学历史学科再创佳绩,1984年获得全国第二批、河北省第一个博士点,建成河北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3年中国古代史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历史学科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历史学科被评定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08年12月,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将历史系从人文学院中分离出来,与宋史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历史学院。学院下设3系3所:中国史系、世界史系、考古文博系和华北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考古文博研究所。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核心刊物150余篇,出版或翻译学术专著20余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深造或参加学术会议,并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
历史学院2006年申报成功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和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河北大学历史学科获准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河北大学历史学科申报成功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成功申报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点,考古一级学科硕士点。
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中国近现代史和古代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组成,下设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区域社会史三个方向。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位点导师团队中青年力量突出、素质优良、学术成果丰硕。世界史学科硕士点建成于2007年,2011年申报成功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特色鲜明,关注区域历史与发展,在欧洲史、拉丁美洲史、大国现代化研究、东南亚研究、中外历史比较等方面颇具研究特色。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成于2011年。现开设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夏商周考古与青铜器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研究、墓葬文化研究、边疆考古等。
在研究生的管理上,学院强化质量意识和学风建设,狠抓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招生录取、评优评奖、硕博连读等环节上,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严从实进行。学院贯彻导师组制定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在开题、预答辩等环节采取票决制,在论文审查、预答辩、答辩等环节严格管理,坚决杜绝抄袭、雷同等学术不端行为,贯彻实施导师回避制,切实提高论文质量,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建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省级精品示范课程;多名研究生导师获批研究生教改项目,积极投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发表教改论文多篇,出版教材多部。另有多名研究生获批省级、校级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
在今后的发展中,历史学院将以“凝聚人气,苦练内功,传播美名,科学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学工作坚持“以铸以陶,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才工作坚持“悉心苛护,助推发展”,力争经过5到10年的建设,实现建成国内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