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始建于2000年,是黑龙江大学最年轻、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学院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本着高起点、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办学原则,结合地域特色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专业体系。目前,学院拥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绘画和音乐表演6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近1400人。学院设六系和两个中心,即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建筑环境艺术系、服装艺术设计系、工艺美术系、绘画系、音乐系、非物质文化艺术实验示范中心和现代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其中视觉传达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音乐学专业硕士学位和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及艺术传播(学术)硕士点,硕士生导师33人,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点正在申报过程中。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集中了一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家和优秀青年骨干力量。学院现有教师7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9人,博士学位教师9人,部分教师留学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法国、韩国等国家的高等艺术学府,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其中,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中国设计业青年百人榜”2人,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2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艺术设计家”3人,“四季美展”金奖1人(国际级),“全国美展”获奖者3人,“普京总统奖”获得者1人,全国设计百人榜2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展获奖1人,中国第三届壁画大展获奖3人,黑龙江省美展金奖1人。
学院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建有16700平方米的艺术学院教学楼,配备了500余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形成了教研室、工作室、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2015年1月,我院与丹麦哥本哈根皮草行业协会签订共建实验室协议,这是继清华大学之后,国内第二、全球第六个,专注高端服装服饰材料设计与应用的实验室,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高端服装设计人才。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基点、热点和特点”相结合,强调“教学、研究、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追踪国内外艺术专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并围绕黑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积极探索艺术与文理外重点学科的有机交叉结合,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具备国际文化视野、跨学科思维意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艺术人才。截至目前,艺术学院已向社会输送相关艺术人才5000余人。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善于凝聚各方的智慧,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了一支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向心力的队伍,经过几代人的戮力同心,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已经初现“北疆艺术劲旅”的良好态势。艺术学院全体同仁将继续用自己辛勤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共同谱就黑龙江艺术教育的辉煌诗篇!
名师风采:
于冠超,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2002年本科毕业于哈师大,同年留校任教。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兼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员,黑龙江省美协理事、理论艺委会主任,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
科研情况:主持多项省级课题一般和重点课题,致力于近代东北地区美术史的研究与梳理,关注艺术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其中《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获得201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的“啄木鸟奖”学术著作奖,是中国文艺评论界的行业最高奖。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荣获多项国家级行业奖项和省级科研成果奖。
张殊琳,教授,服装设计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大学督学、艺术学院督导组组长。
科研情况:编著及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3本,专著2本。先后主持创建多所本科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从事高校服装专业教育30余年,并有十余年的服装企业经营管理经历。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有深入研究。
社会兼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执委;黑龙江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服装艺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纺织服装分会主席。
李军,教授,国家级陶瓷技艺发明专利人,其“陶瓷装饰氧化铁还原技术”获得国家级发明铜奖。现任黑龙江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集成黑龙江卷主持人。
李考智,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社会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
科研情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主持完成省、厅局级社科项目五项,参与完成十余项;出版专著三本;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及美术作品十余篇。
获奖情况:美术创作作品入选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三幅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大展,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美术作品《摔跤手》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作品被收藏。美术作品《草原生活之四》2017‘中国梦-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奖(最高奖)作品被收藏。2018年举办“朴写沉雄——李考智油画作品展”个人画展。
余雁,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双一流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建设带头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荣获2005年中国设计业青年百人榜入围、荣获2007年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荣获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艺术设计家”称号、荣获黑龙江省杰出广告学人
社会任职:
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视像协会数字影像创意委员会副会长、世界设计联盟组织中国地区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计算机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广告协会副会长。
科研情况:
艺术成果一百二十余项。其中艺术作品参加国际展览获奖1项、国家级展览大赛获奖7项、省级获奖12项,被社会、企事业应用的艺术设计项目60余项。专著1部;主编设计专业书籍21部;第一主编出版教材7部,其中主编“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
学术论文发表二十余篇,其中发表《装饰》、《美术观察》、《艺术评论》、《文艺评论》等高水平核心期刊发表8篇。设计作品发表《Prowrk》、《New Trend is World Design》国际专业刊物;设计作品发表《装饰》、《文艺评论》等中文核心刊物13件。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厅级艺术科研重点项3项;其他项目2项;黑龙江省级教改立项3项。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立足于服务龙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面向时代需求为宗旨,以突破传统视觉设计界限为核心,强化交叉学科与专业融合。秉持我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基于“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及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综合的创造思维、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沟通、表达、设计思维理念及设计管理技能,能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和视觉传播等领域的设计、策划、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广告学、大众传播学、设计心理学、设计基础、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印刷设计与制作、导视设计、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互设计、广告设计等。
历史沿革:
2000年,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下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随着专业建设发展, 2012年该专业方向升级为独立专业。
学科建设:
2011年,以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为主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获批省级重点专业;2018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教育部 “双万计划”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专任教师获得博士学位2人(海归1人)、硕士学位7人,硕士生导师7人,国内著名行业设计专家担任专业导师4人,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形成方向明确、队伍稳定、基地完善的 “技”、“艺”结合,“术”、“学”平衡,“产”、“创”融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科研情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近三年主持省级以上项目22项(国家级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各类获奖30余项,指导学生获奖近百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5篇;专著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其他教材3部。
人才培养: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跨界融合的新型教育体系。服务于龙江绿色农业品牌规划和冰雪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将实践项目研究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专业围绕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视觉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品牌策划与形象设计、广告创意与媒介传播设计、商业空间与导视设计、书籍装帧及商业包装设计等行业前沿与社会需求展开教学与科学的研究工作,将实际应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施工作坊导师制度,完善一对一专业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设计平台建设及产学研教等平台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交流合作:
本专业设有三个省级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两个国家级设计师培训中心和一个省级人才教育基地驻会办公室,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与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长期展开专业和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多家公司工作和创业,其中在公司任职的学生约占70%以上,多数毕业生担当首席设计、设计总监、主设计师、营销总监等重要职务,自主创业的学生约占10%,在本行业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在高职院校及企事业等工作的学生约占10%,有些学生已在本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有些学生成为行业专家或是部门项目负责人。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成衣产品设计能力,能在服装企业、服装设计策划机构、商业企业、专业院校、出版机构从事服装设计、设计管理、营销管理及专业培训、编辑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服装设计系列课程、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服装工艺学系列课程、服装绘画、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陈列、服装营销学、面料纹样设计、形象设计系列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造型基础、形态构成学、现代设计史等。
历史沿革:
服装设计专业是艺术学院首批建立专业。至今已招生20届,培养出15批毕业生。现有在校生240余人。
学科建设:
成立20年来,服装设计系专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着力学风培育。成为学风好,就业好,毕业生职业成就率高的专业系部。学生专业基础好,动手实践能力强,推免保送研究生全部被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重点大学及专业名校录取,
师资力量:
服装设计系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
科研情况:
共编著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3本,专著12本,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起草及参与制定20余个国家纺织行业标准,发表论文60余篇。
人才培养:
服装系以培养现代服装产业需求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宗旨。专门培养大众时尚服装品牌的设计师、陈列师、时尚买手、营销管理人才。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服装设计教学方法和日本服装技术教学方法,并与丹麦哥本哈根皮草合作培养皮草服饰设计特色人才。
服装设计系以务实的办学态度,侧重企业实际工作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求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交流合作:
与法国、丹麦、荷兰、香港等多所服装院校有交流互访关系,多位教师出国访学、培训。经常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讲座。2015年开始与丹麦哥本哈根皮草设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黑龙江大学哥本哈根皮草实验室,培养高端皮草时装设计人才。
就业情况:
由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全面,服装系的毕业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在近年经济下滑,企业用人量锐减的情况下,服装系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逆势上升,越来越多的著名服装品牌企业来校招聘。多年来毕业生本行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始终在85%以上。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的企划总监、设计总监、部门经理、区域经理、首席设计师或者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部分毕业生成长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合伙人。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设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专业课程模块。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的艺术创作和相关方向研究、实践的专业人才。在校期间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室内外环境、景观创作的综合设计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景观艺术的基本方法,灵活应用环境设计专业知识,能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
室内设计模块主要课程:
室内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手绘设计表达、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及建筑环境设计软件基础、家具与陈设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
景观艺术设计模块主要课程:
景观设计基础、材料与工艺、公共景观与展示设计基础、公共设施设计、景观小品设计、城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等主干课程。
历史沿革:
黑龙江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成立于2001年(原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依照2012年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环境设计专业。
学科建设:
黑龙江大学环境设计系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模块。2018年环境设计专业获批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招收第一批环境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我系建有施工工艺与材料实验室、木器造型实验室。
师资力量:
黑龙江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共有教师1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0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硕士生导师4人。
科研情况:
黑龙江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省内的排名位居前列,环境设计专业结合地域特点,形成了以“北方民族建筑装饰保护与传承”为特色的专业和科研发展方向。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文化艺术科学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厅局级纵向科研项目28项;科研经费50余万元;完成研究型重大横向项目20项;在EI国际期刊、CSSCI、核心期刊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及论文集等10余部;获各类教学、科研、荣誉奖40余项。
人才培养:
着眼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设计领域从事专业设计、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设计方案实施、组织和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设计理念和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在院校、设计部门、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领域、自主创业领域从事环境设计、教学、应用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国内外交流合作:
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流合作。定期邀请国内同行业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领域讲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主要以考研型、自主创业型、专业设计型为主,为环境设计领域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多数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及企业担任高级管理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工艺美术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千年造物文化,延续工艺历史与文明,提升现代人类生活品质。满足艺术、文化、旅游、建筑环境装饰等当今行业需求,培养具备工艺设计思维、手工艺制作技术、能将传统材料美学与现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工艺美术设计高级人才。采用工作室教学,通过漆艺术、陶瓷艺术、纤维艺术与软装陈设、材料工艺与科技等不同课程模块提升学生实践创作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毕业后可从事现代手工艺品和装饰陈设品的开发设计、艺术创作、旅游文创纪念品、礼品设计、艺术衍生品与时尚设计,在工艺美术产品、环境装饰、陈设设计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博物馆、非遗保护等部门担任设计与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
中外工艺美术史、工艺文化、构成、装饰基础、传统图案、工艺基础、漆艺术模块(绘画工笔、漆画创作、漆日用品艺术)、陶瓷艺术模块(浮雕、陶艺创作、陶艺设计与应用)、纤维陈设模块(传统手工印染、纤维手工编织、皮具与配饰设计、室内软装与空间陈设)、材料工艺与科技模块(旅游纪念品设计、工艺礼品设计、产品与数字化设计)、非遗实训、传统装饰艺术考察。
历史沿革:
工艺美术设计是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新增专业,我校工艺美术专业是在原公共艺术和环境陈设设计专业方向基础上整合构建的新专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从2004年至今培养了近500多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全国高等院校、文旅机构、博物馆、软装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公司、培训机构、产品设计等企业,一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艺术工作室,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2018年学科获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工艺美术方向是支撑设计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近20年发展,使得工艺美术专业既能承载传统,又将面向未来,坚持工艺创作、开拓创新思维,凤凰涅槃、守正出新,成为最具发展潜质不可估量的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
立足设计学科,夯实专业基础建构。作为设计学科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用”五大需求。结合课堂教学、材料工作室(坊)、 考察实践等不同形式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架构。树立工艺美术的学科基础,不偏离设计学科主体方向,以传统工艺和材料研究为基础建构,明确专业基础——工艺创作——应用实践的传承与递进。
提升自身优势,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巩固国内省内漆画艺术、陶瓷艺术的优势,在发展传统手工艺自身特点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当代工艺美术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通过旅游产品创意研发、艺术衍生品创作等内容,将传统工艺形式结合市场应用;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如数码雕刻、3D数字技术等探索艺术融入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向;利用综合大学学科交叉的优势,与其他领域跨学科融合,寻求未来工艺美术与社会应用的新视角。
拓宽专业口径,加强行业交流合作。本专业具有本科、研究生领域培养方向,形成了专业硕士、学士两级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同企业和行业合作,面向工艺美术行业培训,通过设立工艺美术高研班、地域性非遗传承实训班等。拓宽了学科发展平台和口径,为学生社会实践和企业考察实训奠定基础。
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名,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硕士以上学历占90%以上,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院和鲁迅美院等专业院校。本专业教师共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8人,省级协会副秘书长以上兼职5人。
科研情况:
教师团队美术作品共获得国家、省级奖项近百项。高水平论文和各类项目在艺术各专业中占较大比重。本专业教师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高水平论文和发表作品近30篇,作品著作和画册合集数十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黑龙江卷》课题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省哲学社科项目3项、省教育厅、文化厅项目多个。近十年,入选全国美展8项,中国美协及其他国家级专业学会相关展览参展获奖30余项。
人才培养:
本专业按照“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要求,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继承中外优秀手工文化传统,高扬“工匠精神”,立足培养具备现代工艺美术创新思维,学习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工艺美术材料美学和制作手段,探索传统工艺材料与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的转化应用研究,能够团队协作和沟通,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意识,打造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工艺美术人”的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支撑人才培养。工艺美术专业对标国家课程建设标准,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细化课程目标、授课内容、教学程序安排、成绩评价、作品展示等一系列环节。按照阶段目标构建课程教学群,划分为造型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专业模块课程群(方向)、应用设计课程群、选修课程群等内容。实现“工艺技能+设计思维+造型审美+应用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创作带动人才培养。工艺美术是提升人民生活艺术品质和审美质量的重要内容,为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提供支持。近二十年来,学生实践创作作品在国家与省内重要展览和创作中展露头角。学生作品曾经广泛参加全国美展、“上海世博会”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全省美术作品展、全省漆画双年展等,不少学生作品被机构和个人收藏。成绩的提升了创造意识和参与意识。
项目研究带动人才培养。根据工艺专业师资特长,发挥每名专业教师优势,学生通过教师项目引领参与实践,完善人才培养。如:大学生陶瓷设计应用创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系列项目,利用冰雪优势进行的大学生冰雪雕工艺技能创作等制作,广泛吸纳学生在实践中历练本领,提升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社会需求服务人才培养。当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是国家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由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淡出市场,而借助科技手段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产业缺乏具有工艺基础和创意设计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的新型应用性人才。教育部重新将工艺美术增列为设计学下二级学科,解决了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中工艺美术缺位的局面。结合社会需求,工艺美术专业在结合综合大学学科优势,从社会需求出发,立足文旅企业、装饰陈设企业、工艺品研发、非遗保护等部门,培养所需人才。
国际合作与交流:
本专业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培训背景,近年来,通过意大利美术院校访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赴日访学项目的完成为学科海外国际交流推广提供平台。拟计划与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工艺美术院校深度合作,进行国际化办学与互派访学。
就业前景:
在工艺美术企业相关行业从事艺术设计、工艺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首饰配饰的开发设计和艺术创作;在建筑环境装饰、城市景观设计公司、软装配饰等相关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与制作;从事与旅游文创产业企业相关的管理、宣传、推广、营销设计与制作;在高等院校、大中专学校从事工艺美术和手工艺教学,从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在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从事管理、文物复制与修复等工作;自主创业,建立新型手工创新产品、艺术创作工作室,成为发展创新驱动的新力量。
绘画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下设中国画模块、油画模块、版画模块、雕塑模块四个模块,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和现代艺术理念,并系统掌握绘画的理论及造型技巧并结合运用现代数字媒体软件的能力,具有绘画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的高素质的绘画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学生在第一学年系统学习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自主选择中国画模块、油画模块、版画模块、雕塑模块等课程学习,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绘画艺术语言。
中国画模块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画面构成分析、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美术教法、专业考察、白描临摹、山水写生、人物画课程群、插图、实验水墨、水墨构成、人物画创作等。
油画模块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画面构成分析、中外美术史、油画风景写生、人体结构与运动表现、绘画形式与语言研究、油画人体、油画全身像、综合材料、毕业创作等。
版画模块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画面构成分析、中外美术史、专业考察、风景写生、木板画创作、铜板画创作、藏书票与插画基础、创作原理研究等。
雕塑模块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立体构成分析、中外美术史、专业考察、泥塑、数字虚拟构成及创作、unity软件渲染、虚拟空间公共艺术创作、3Dmax建模等。
历史沿革:
黑龙江大学绘画专业始建于2001年, 2020年开始招收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3人。其中4名教师获得“黑大英才”称号。省内著名画家2人;“普京总统奖”获得者1人;2名教师在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任理事;多名教师在行业协会任职。多名教师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
科研情况:
近年来教师共发表11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CSSCI论文49篇;出版专著39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4部;获奖200余项;教学类获奖四十余次;申请国家大学生创业项目三项;获批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1项。
人才培养:
在历时19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共参加并荣获了几百项国内外重大赛事展览。学生各类获奖500余项,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展览获奖300余项,其中全国青年美展金奖获得者一人。
国内外交流合作:
中国画方向面向美国留学生开设中国画传统双语课程,并向韩国牧园大学输送交换生7人,传播中国画及中国传统文化;油画方向学生在意大利、英国等就读研究生;版画学生在日本等国家继续学习交流;雕塑方向多年来与俄罗斯建立了国际化办学交流平台。
就业情况:
绘画专业学生近五年升学10人,出国3人,考取公务员1人,学生自主创业逐年增加。由于多年来学院和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获得了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
音乐表演专业(西洋管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系统掌握音乐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独奏、重奏、合奏等艺术团体的舞台实践活动,在艺术院校、艺术研究、艺术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艺术组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西洋乐器主修、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民间音乐概论、复调音乐、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歌曲写作、重奏、合奏、管弦乐法、西方弦乐史、西方管乐史、交响音乐等。
历史沿革:
西洋管弦教研室是自音乐系成立以来最早的教研室,西洋乐器主修现涵盖西洋器乐表演专业所有的乐器专业,目前有11个西洋器乐专业在开授课程。教研室成立之初便建立了西洋管弦交响乐团至今已有19年历史,在开设管弦乐合奏课的同时,还承担了历年黑龙江大学的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在传承光荣历史的同时,尽年来我教研室还成立了黑龙江大学室内乐团,以填补专业表演、管弦乐重奏课与西洋管弦乐合奏课之间的学科建设空白。在2018年我系成功申办了艺术硕士学位点,在2019年我教研室迎来了首届西洋管弦专业艺术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科建设领域开创了新的历史纪元。
师资力量:
西洋管弦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3名,外聘教师8名。其中硕士生导师1人,教授2人(其中3级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3人,留学归国人员2人(俄罗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2人。
科研情况:
我系西洋管弦专业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共计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及主持科研立项近20项。
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获省市音乐比赛一等奖100余次、二三等奖近300次。在培养过得优秀毕业生中有先后40余名考取了硕士学历。
国内外交流合作,西洋管弦教研室自成立以来曾与国际著名指挥李心草、卞祖善老师同台合作。与著名演员斯琴高娃、乔榛等同台演出。多次受邀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演出。
就业情况:
在历届优秀毕业生中有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深圳交响乐团、厦门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黑龙江省歌剧舞剧院、哈尔滨交响乐团、黑龙江大学等学子。我教研室在历年来应届毕业生统计来看,就业率平均达百分之八十。
音乐表演专业(民族管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系统掌握音乐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独奏、重奏、合奏等艺术团体的舞台实践活动,在艺术院校、艺术研究、艺术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艺术组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民族乐器主修、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民间音乐概论、复调音乐、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歌曲写作、重奏、合奏、民族管弦乐法、中国传统音乐学、戏曲音乐、中国民族器乐、东北民间音乐等。
学科建设:
键盘教研室目前本科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民族器乐演奏、(古筝、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等)、民乐重奏,民族管弦乐合奏、钢琴伴奏实践以及艺术硕士研究生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科,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
师资力量:
民族管弦乐教研室现有教师9人(包含外聘教师),硕士生导师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一级演员1人,副教授4人,硕士学历5人(含艺术指导)在职教师均毕业于国内独立音乐学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科研情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钻研,民族管弦教研室教师发表多篇国家级省级论文,多次主持或参省厅级科研项目,多次担任比赛评委。所并与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哈尔滨市纪委监察委、哈尔滨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多次合作并演出。
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比赛大奖,并有多名学生在比赛中获奖。
国内外交流合作:
定期邀请民族器乐演奏家来院交流与访学,为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舞台经验,与哈尔滨群众艺术馆、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龙江剧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增加就业竞争力与就业几率,为民族器乐得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键盘)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音乐理论能力强、专业基本功扎实,能够从事独奏、重奏、伴奏、合奏等艺术团体的舞台实践活动,在艺术院校、艺术研究、艺术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艺术组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钢琴主修、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民间音乐概论、复调音乐、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歌曲写作、重奏、伴奏理论、伴奏实践、钢琴艺术史、钢琴即兴伴奏与演奏、钢琴精品艺术、钢琴教学法等。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科,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
师资力量:
键盘教研室现有硕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1人,硕士学历6人(含艺术指导),留学归国人员2人(德国),外派孔子学院(俄罗斯)任教1人。
科研情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钻研,键盘教研室教师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50余篇,多次主持或参省厅级科研项目,出版教材多部,获得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多次担任国内外知名钢琴演奏类比赛评委。所获奖励包括黑龙江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并与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哈尔滨市纪委监察委、哈尔滨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多次合作并演出,与斯坦威艺术家同台演出,与国内外知名演奏家或教育家进行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比赛大奖,多人考入国内外知名音乐学院研究生,并有多名学生在国内国外钢琴比赛中获奖。
国内外交流合作:
定期邀请国内外教育家、演奏家及知名团队来院交流与访学,为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舞台经验,与哈尔滨群众艺术馆、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龙江剧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增加就业竞争力与就业几率,所培养毕业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为行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声乐)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系统掌握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及演唱技巧的民族声乐、美声、流行演唱及歌舞表演的专门人才,具有较高艺术表现能力,音乐理论能力强、能够从事独唱、重唱、合唱等艺术团体的舞台实践活动在艺术院校、艺术研究、艺术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艺术组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声乐主修课、现代歌舞表演、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复调音乐、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歌曲写作、合唱、意大利语拼读、形体表演、语言综合素质训练、歌剧表演、戏曲表演等。
学科建设: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具备能够从事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社会团体音乐组织组织管理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并为进行本专业的深造打下基础。该专业下设美声、民族两个方向。
师资力量:
声乐教研室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学历1人,博士在读1人,硕士学历5人,留学归国人员1人(俄罗斯),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人才2人。
科研情况:
声乐教研室教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一项,省、厅级项目二十一项,获省级奖项出版著作五部,表国家级、省级论文四十余篇。多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演出活动。曾获国家级奖项六项、省级奖项二十余项。
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比赛大奖,多人考入国内外知名音乐学院研究生,并有多名学生在国内国外声乐比赛中获奖。
国内外交流合作:
定期邀请国内外教育家、歌唱家及知名团队来院交流与访学,为学生开阔视野。与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龙江剧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提升舞台经验,增加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所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