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重庆理工大学!

text

化学化工学院2020年研究生招生

一、各学院及学科(领域)的文字介绍(要求1000字以内,其中可包括招生学科(领域)的整体实力、研究特色、导师队伍、培养目标、主要课程等内容)。

学院现有两个硕士点。一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硕),设有化学工程、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和环境化工等二级学科,开设《高等化学反应工程》、《高等化工热力学》、《高等分离工程》、《生物化工材料与应用》等核心专业课程;二是“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专硕),设有资源环境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催化、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生物化工等方向,开设《高等化学反应工程》、《高等分离工程》、《化工过程设计》、《先进环境工程技术与原理》等课程。

学院经多年建设,获得包括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在内的多项支持,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7人,获省部级人才称号8个,硕导41名,博导3名。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5项,总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62篇,其中SCI、EI论文168篇;授权发明专利42项。学院拥有“重庆市化工废水处理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通过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学院已在支撑我市传统化工产业升级改造、特色资源高效利用、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化工污染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智力输出和技术支撑作用。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本学科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能够在化工、环境、能源、材料、过程装备与控制等领域独立从事技术创新、新产品、新装备研发、新工艺的开发和管理。已毕业研究生,大量优秀学生继续在博士深造,多数同学就职于知名企业和研究院所。近5年,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次,获得各等级奖学金及各类科技活动奖励累计160人次,获得包括“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重庆市“科慧杯”等各类学生竞赛中累计获奖30余项,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二、各学科(领域)图片5-8张(图片应客观地反映本学科(领域)办学设施及配置、教学科研及学术活动、学生文体活动、师生获奖等情况)。

挪威马相研究院专家到校做“分子动力学”相关报告
重庆民丰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铬盐清洁生产工艺与发展趋势

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参加2018年迎新晚会

氯代烃污染降解反应器及在线控制系统
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我市环保重大专项实施

美国夏威夷大学严涛教授讲学

研究生足球队

三、其他:本学科(或领域)近年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教师或学生参加全国或省级各类比赛获奖情况、产学研情况等

一、近年来,针对特种废水处理的难题,全学军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重点攻关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研发了复杂特种废水处理关键新技术和装备。对于高氨氮废水,可采取超重力气液传质设备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Ca(OH)2为pH调节剂,吹脱并回收氨氮。对于难降解废水,研发了臭氧微泡氧化和电化学氧化反应新技术和装备。这些高级氧化新技术,可设置于生化处理之后,确保废水达标排放,也可以作为膜处理工艺的前处理技术,可大大降低膜污染,延长膜清洗时间,降低废水处理成本。该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2项目,出版专著2部,建立中试废水示范装置2套,正积极推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此外,全学军教授带领的金属多孔材料创新团队围绕金属多孔材料的孔结构设计、高精度成型与烧结、多功能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薄壁细长多孔管的材料组成设计、成型、造孔、烧结及后续加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从多孔管设计、稳定批量制备到组件装配的全套技术。

近年来,团队依托重庆市高校优秀成果转化项目和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等科研项目,紧紧围绕铬盐清洁生产、铬渣资源化再利用、含铬废水处理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发了铬盐清洁生产与铬渣加压解毒、低酸浸解毒新工艺;含铬废水处理新技术与装备;以及铬盐其他精细化工新产品等全套铬相关核心技术和产品,获得发明专利多项。

二、赵天涛教授带领下组建的环境化工科研创新团队,依托“重庆市化工废水处理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定位环境功能微生物筛选、功能吸附与分离材料设计开发、以及畜禽粪污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集成技术研发等领域。团队现有骨干成员6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4人,在读研究生12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名。近五年,团队致力理论创新、注重成果应用,承担人才项目2项,分别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授权专利10项。团队注重成果转化,与川仪环保、重科院、同济建设等企业院所合作,主要形成“有机固废处理过程无序甲烷生物减排”、“高氨氮有机废水全好氧脱氮”等新技术和新工艺。

此外赵天涛教授将学生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2014年培养本科创新团队10余个,其中13级艾铄(士继奖章获得者)及其团队自大二开始积极开展系列科研活动,成功申报校级科研立项和科技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参加“挑战杯”获得市级一等奖1项,团队负责人艾铄本科期间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

三、在高焕方教授带领下,重庆理工大学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科研创新团队开展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修复技术开发、修复工程实施及验收评估等专业性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第一批获得重庆市污染场地评估咨询和治理修复甲级资质(见渝环〔2013〕280号)。

团队现有专兼职技术人员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4人,拥有200平方米的独立实验室,具有开展相关研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等40余台套仪器设备。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80余项,累计经费2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作为第一单位开发《危险废物辅助鉴别信息系统软件》1套,编制《重庆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1项、《污染土壤终端处置设施需求分析报告》1份,完成风险评估报告40余份、治理污染场地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