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工程学院源于1953年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声纳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是改革开放的首批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单位,其水声工程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位;是我国培养高水平水声技术人才的摇篮,是水声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源头。学院在水声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已经衍生出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硕士和博士学科,拥有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机构之一。
学院有9个教学科研团队,涵盖了水声工程几乎所有的研究方向。在水下信息探测、通信、定位、导航等方面优势显著,对中国海军装备研制及海洋信息领域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及引领作用。
师资队伍
水声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2名,硕士生导师80名,83.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国内外兼职教授35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3人。
水声工程学院拥有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支工信部首批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1支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支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1支省级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1门。先后出版填补我国水声工程学科、专业空白的学术专著、教材40余部。近三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2017年在研科研项目202项,科研经费到款0.94亿元。
历史沿革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
198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1994年,杨士莪院士主持的我国首次大规模水声深海综合考察圆满成功
1993年,国防科工委批准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2001年,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01年,水声工程学院成立
2010年,新建水声楼和水声重点实验室落成
2015年,获批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5年,青岛水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一期)投入建设
2016年,获水声工程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
2017年,获批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2018年,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落地深圳
学科专业
水声工程学科和专业是随着国家国防建设和海洋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发展起来的,对国防建设和海洋开发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声波是目前海洋中唯一可用于远程信息传递与目标探测的有效信息载体,声纳是利用水声技术获取和传递海洋声信息的重要设备。水声工程主要研究利用水下声波进行水中目标探测、定位、跟踪识别和水下信息传输与获取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专业,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又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物理、数学、声学、电子与信息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专业知识。
水声工程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2个,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声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国防特色学科,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电子信息工程(水声)为国防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水声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水声技术实验室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声工程”,“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
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水声)”,“水声工程”。
优秀生源奖励政策-杨士莪奖学金
学院为鼓励更多优秀大学生投身水声事业,持续为国家水声行业输送高水平学术精英和拔尖人才,特设立此项奖学金。
奖励对象:
本科毕业于985或211高校,通过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攻读水声工程学院博士学位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985或211高校,通过免试推荐或第一志愿考取水声工程学院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985高校,通过调剂方式考取水声工程学院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奖励金额:
奖励方式:学生在取得水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学籍后可提出申请,每年在博士、硕士研究生新生年级评定一次,9月受理申请,10月评定,11月发放。
奖励名额:不限名额。
海洋信息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为促进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了解,吸引优质生源进入“海洋信息”领域进一步深造,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将于2018年6-7月将继续举办“2018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海洋信息’夏令营”。
一、招生对象
1.全国重点大学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19届毕业生)。
2.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良。
3.对海洋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4.英语水平良好。
二、优惠政策
1.对于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学院提供活动期间在校食宿,来自外地学校的学生凭票报销往返交通费(限火车硬卧、动车二等座,选择其他交通工具,超出部分自行承担),并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学员须提供准确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2.推免生第一学年将自动获得学校1万元的一等学业奖学金,同时获得学院一定的奖学金奖励。
3.推免生可自愿在本科阶段的第7、8学期提前进入科研团队培养。
4.以一志愿报考学院且考研成绩优异的考生另有奖励。
三、日程安排
1.时间安排:
2018年6月30至7月1日-详见水声工程学院网站通知(http://uae.hrbeu.edu.cn/2017/0707/c3752a137927/page.htm)
2.招收营员数量:30-50名
3.内容安排:
①学科前沿讲座,让思维尽情碰撞
②参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水声魅力
③与院士及大咖导师面对面畅聊水声
④哈尔滨工程大学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坐上校园巡游车带你玩转东北最大图书馆、船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等校园景观,还有其他哈尔滨历史文化景观等你来玩哦!
人才培养
水声工程学院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秉承“做人,做事,做学问”院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阳光心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学院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挪威、乌克兰等国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研究关系。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获批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法国勒芒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获批国家优秀本科生联合项目。2013年以来学院共派出14名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59名,师生赴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133人次。学院现已成功主办五届“声学工程与技术国际研讨会”和一届“COA2016中国海洋声学国际研讨会”,在国际水声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多年来,学院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有近80%的学生进入水声及相关领域工作,以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上手快、后劲足等特点,深受行业内外众多用人单位好评。水声领域中有近60%的中高层领导和主要业务骨干毕业于水声工程学院。学院毕业生先后5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奖。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07人、硕士研究生417人,本科生743人,近五年,学院研究生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去向主要为水声行业和海洋、航天、航空、电子等科研院所,海军技术管理部门,国内外大型通信公司,IT企业公司,国内外知名大学等。
为进一步推动水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水声事业,水声工程学院于2010年8月设立水声教育基金,旨在奖励水声工程学院优秀本科生、优秀研究生生源和硕博连读研究生。截止目前,水声教育基金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区19个企、事业单位捐赠累计达348万元。
经过长期发展建设,水声工程学院现已成为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齐全,工科、理科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国家海洋事业对水声工程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2018年2月学院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落地深圳,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信息技术的优势,吸纳全球人才。学校青岛校区和海上试验条件建设,预计2018年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学院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专业水下试验和科研工作环境。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水声工程学科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期,水声工程必将因国家的现实需求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增长点而成为国家投资增幅最大的研究领域。水声工程学院必将紧抓机遇,迈上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并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建设,积极拉动学院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国家和人类探索海洋做出新的贡献。
近三年分专业复试
2016-2018年研究生入学复试国家线和学院复试线
特色团队
海洋声场声探测科研团队(501)
海洋声场声探测团队由杨士莪院士创建,以水声物理及其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3名,教授4名(含院士1名)、副教授3名、讲师6名。主要从事海洋声学、水声传播、海底沉积层声学、甚低频远程声探测、基于水下声场模型的水声信号处理与水声计量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实验研究。近些年,在低频甚低频远程声探测新技术、结合水声物理模型的主动声纳信号处理新方法和低频甚低频水声计量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经多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防类项目、国家973项目及其它横向项目累计20余项。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成果,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EI检索70余篇。完成或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防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原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许多成果已转化为应用。
近十年来,团队累计培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百余名,主要就职于中科院声学所,中船重工715所、726所、710所、760所等水声领域和航空、航天、电子集团等科研院所,中国海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兴、华为等IT企业。
水声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技术团队(502)
团队在杨德森院士领导下,依托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以舰艇声频特征测试与控制为研究目标,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和依托,是国内最早倡导并开展鱼雷、潜艇等水下航行器振动噪声测试与评价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团队之一,在水下结构被激振动声辐射机理与预报、振动噪声测试与分析、噪声源测试与识别、水中目标特性获取与分析、水下矢量声学、水下非线性噪声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鲜明国防特色和行业优势的科研团队。2009年和2012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和2016年团队连续两届获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荣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2017年入选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团队成员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马大猷”声学奖、“跨世纪优秀人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杰青、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奖励及荣誉称号。近十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防973项目、总装创新项目、国防技术基础、装备预研以及其它项目数十项,科研总经费近亿元。
水下振动噪声研究团队(503)
水下振动噪声研究团队是一支以水下结构振动辐射噪声的测量、识别、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下结构振动噪声的优化和控制、水下结构振动噪声的有源控制、水下大型结构振动噪声的在线监测预报、水下声强声全息测试技术、水下结构噪声源识别、水下结构声学覆盖层设计与性能测试、水下复杂声源辐射噪声混响法测量、水下结构流激振动噪声机理研究。团队共有教职员工10人,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2人,中级职称4人。自“六五”以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完成了国防973项目2项,装备预研、国防技术基础、重点实验室基金和其它横向课题累计2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正承担国防973子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若干国防基金和横向课题。
深海换能器研究团队(504)
深海换能器研究团队主要专业方向为水声换能器及基阵、深海换能器、声学传感器和声学有限元分析等等。近十年来,团队承担了863项目10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预研项目1项,纵向项目共计经费1500余万元,还承担民品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团队共有教职员工5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1人,中级职称3人。
水声定位与目标探测研究团队(505)
水声定位与目标探测研究团队是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兴海”学术团队,团队共有教师17人,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3人,中级职称5人。团队成员先后获全国百篇优博、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贴、全国高校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青年科技奖、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团队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全方位的实战锻炼机会给研究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成长环境。
团队多年来以水声定位与导航、水下声探测、水声对抗、无人声学系统、高分辨率成像声纳为研究方向。自主研发了从长基线、短基线到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功能涵盖从高精度末弹道测量到高帧率大航程全弹道测量,兼顾合作目标及非合作目标的系列化水声测控装备,以及从固定靶、实艇靶到机动靶的系列化智能靶标装备。承研了海军靶场80%以上的水声定位导航装备,参与执行了我国近年研发的几乎全部型号的鱼雷、水雷、潜艇等水中兵器的海上鉴定试验任务。率先开展了无人平台被动探测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不在环条件下的自主被动探测,为无人航行器探测载荷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台三维成像声纳和第一台透镜声纳样机,首次具备了浑浊水域的精细测量能力。
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装及海装预研、海军装备研制项目等50余项,累计经费于2014年突破亿元。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SCI、EI收录1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50项,培养博士30余人、硕士160余人。
海底目标特性探测团队(506)
团队长期围绕国家重点科技计划“海洋环境监测与安全保障”、“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战场信息获取与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逐步凝练了“水下目标多波束声学感知理论与技术”、“系列化高频水声探测装备研究”、“海战场信息获取与利用”、“海洋环境信息获取与资源调查”等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包括:海底地形和地貌探测、舰船尾声流特性、水中敏感目标搜寻、定位、成像与信息传输,海洋渔业、海底石油管线探勘测与底质分类,非线性声探测、水中微弱信号检测、特征提取与识别、阵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试验研究,并开展相关水声仪器装备的研制、应用和产品推广。其中的部分技术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产品化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团队科研成果已在国内近30家单位推广和应用,如:中俄界河勘察划定、水中兵器试验场勘察、海洋钻井平台安全评估、港口码头疏浚、水下考古等。
近十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10多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中国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7项、海军预研与国防类项目及其他民品开发项目10多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国家挑战杯大赛银奖2次,铜奖1次,亚洲及省部级各种学生竞赛一二三等奖1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多项,授权20多项,发表文章100多篇、被SCI、EI索引60余篇,出版教材2部。 研究团队现有教职员工9人,其中,正高职3人,讲师4人,其他2人。
水声通信及网络技术研究团队(507)
水声通信及网络技术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水声通信技术、水下信息网络、水下定位技术、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涵盖了水声高速通信、水声扩频通信、远程水声通信、仿生伪装通信、新型矢量全双工通信等多个方向,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工程师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8人(留学生3人),硕士研究生54人。
团队发明了世界首创的全双工通信技术及系统,近年来发表文章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8项。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防基础科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基金十余项、装备预研7项以及十余项横向课题。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深海水下信息技术研究团队(508)
深海水下信息技术研究团队成立于2002年,现有成员24名,教授3名,副教授9名,讲师5名,专职科研人员7名。深海水下信息技术研究团队是首批国防创新团队、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单位、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单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深海水声定位与导航、深海水声探测、深海远程水声通信组网。
负责人孙大军教授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任中央军委科技委深远海领域首席科学家、海军预研专家组水声组专家、中国声学学会理事等职务。团队成功研发国内首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成功应用于我国深海资源调查、科学考察、油气资源开发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为国内“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多深海潜水器提供定位支持。同时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小型相控阵多普勒测速系统,成功应用于国防安全及资源开发等领域,装备我国若干舰船、水中兵器和水下作业UUV,实现高额经济效益转化。
近三年获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计划30余项9000余万经费支持,授权专利40余项,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排名1),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1),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极地声学与仿真技术研究团队(509)
极地声学与仿真技术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声通信与探测及其与特殊环境的适配性研究、声纳仿真技术、多基地声纳与编队作战、极地冰下水声物理特性等。依托团队已有水声物理、水声通信、声纳仿真、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储备,扎实推进传统领域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极地特殊环境下的声学特性研究及信号处理与设备研制,将水声物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有机结合、虚拟现实仿真与设备研制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技术与新兴极地技术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霍英东基金、国防技术基础科研、总装预研、海军预研、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课题二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部。团队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几年输送13名硕博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或学术交流,2018年2月团队与俄罗斯高校首次联合开展海冰声学试验研究。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正高职3人,副高职2人,中级职称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