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

img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各类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制备合成及加工,物理及化学特性,使役性能及安全,环境影响及保护,再制造特性及方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件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件的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为基础,以加工制造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的结合发展和相互丰富,充实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以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电子、原子、分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器件的开发研究。材料学侧重于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工艺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力于材料的设计和微结构控制、性能提高、工艺优化以及材料的合理应用。材料加工工程侧重于控制材料的外型及内部组织结构的形成,以及相应的设备与自动化控制问题,致力于发展满足生产和科研需求的经济、优质、高效的加工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与自动化控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侧重于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成型工艺及其相互关系,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使用及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高分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侧重于产品或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评价,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以及废旧装备及其零部件的再制造等的研究。

专业特色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所在学科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本科阶段主要分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高分子与复合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等4个方向进行教学,研究生阶段分为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腐蚀防护及表面功能化等5个方向进行培养。旨在培养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具备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相关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和材料设计能力,能够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检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物理学、材料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复合原理、焊接工艺、铸造合金及熔炼、模具设计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种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晶体学、相变理论、晶体缺陷与强度、表面与界面、材料设计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以及材料研究方法、性能检测及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材料加工和改性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具有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教学条件优良,实验设备齐全,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十分广泛,需求的单位较多,学生选择面较广,主要单位有各大船厂,各核工业集团,重工集团,航天集团、各生产制造企业及各材料加工企业

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科特点

本学科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以及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本学科一贯重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我校“三海一核”特色,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于微纳新材料研究团队、海洋先进材料研究团队、新能源材料与电化学研究团队、先进碳材料研究团队、熔盐与核材料化学研究团队、熔盐与核材料化学研究团队、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资源与环境技术团队、金属及化合物功能材料研究所等大型研究团队,形成了无机功能材料、电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海洋先进材料、新能源材料、资源与环境化工、化工过程模拟及分离技术等研究方向,现有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近30台,总价值3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超过2000m2。本专业指导教师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次,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1人次,“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次,省杰青3人次。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以及型号类课题、横向课题等百余项,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近500篇,被引次数9000余次,期刊影响因子最高为45.66,ESI高引论文(Toppaper)20余篇。

本专业紧扣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新材料、新能源、资源利用与污染物处理技术、高效药物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针对海水提铀领域存在的问题,合成磁性核壳吸附材料,实现对铀的有效吸附,为海水提铀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针对海洋污损物,开展长效海洋防污涂料研究与工程应用。针对海洋材料的需求,开展声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和电磁隐身材料的研究,开发了抗冲击防滑材料用于船甲板,开发了轻质泡沫材料用于舰船保温隔热等。针对海洋开发对电源的需求,开展了长寿命免维护海水电池的研究。针对燃煤火电低效率高污染问题,开展了实现煤到电的洁净高效转换的直接碳燃料电池基础与技术的研究,率先开展了对固体碳燃料进行预浸润和酸碱处理等提高其电氧化性能的研究,引领了本研究的发展方向。针对电动汽车发展需求,开展了作为锂电负极材料、镍氢电池正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材料的系列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线阵列和纳米片阵列电极的低成本大规模制备的研究。鉴于粉体形貌与性能的密切关系,探索了粉体的形貌可控合成方法,研究了形貌对粉体磁性、电子输运性质、催化性能、吸附性能等的影响,为特殊功能材料的研究开辟新途径。针对材料轻量化的需求,开展熔盐电解法制备高性能超轻镁锂合金的研究。针对核电发展下游的核乏燃料问题,开展熔盐电解法乏燃料干法后处理研究。针对炭材料的特性,开展纳米炭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组装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和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针对稀土基纳米功能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需求,开展多尺度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针对手性药物中对映体的药理活性及毒性的差异,开展纤维素和淀粉衍生物手性固定相、螺旋聚苯乙炔类手性固定相的可控合成及其对手性化合物拆分性能的研究,获得了性能优异的新型手性固定相,实现对手性化合物的有效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