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

img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College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核学院)前身是“哈军工”的原子能专业和核动力装置专业,1958年开始招生。为了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运营与管理等专门人才,2005年12月12日成立核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发展思路。

学院现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拥有核动力安全与仿真“111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目前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优势如下:

1.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

2.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

3.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校“三海一核”主干学科;

4.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5.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与清华、中科大位列三甲,与北大、西交大并列第三;

6.拥有国内高校核科学中首个且唯一的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7.拥有“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8.拥有科技部“核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9.国防科技工业“核动力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

10.拥有国内高校中首个建成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科学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11.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12.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我国核工程类专业中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13.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

14.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我校校友占五分之三。

1、 科研情况

学院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建立了“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内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产、学、研、用协同为我国核科技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三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8项,发表各类论文686篇,其中SCI收录159篇、EI收录35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0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76项,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 41项,2017年度科研经费到款7100万元,人均130万元。


2、 导师情况(多少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长江杰青等,概述)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现有4个基层学术组织,全职专任教师55人,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校内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0人。外聘兼职(客座)教授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聘请国际学术大师2人,国内外知名学者15人。


3、 国际交流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大了学术视野,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激活了学术队伍的研究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学院已与

●国际原子能机构

●美国密歇根大学核工程系

●德克萨斯A&M大学核工程系

●田纳西大学核工程系

●日本京都大学能源学院

●法国国立南特矿业学院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同位素分离系

●OECD Halden项目

等核能领域国际著名学校与机构达成合作交流、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给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攻读学位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教育与培训中心项目在我校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将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管理学院( INMA)”计划。

4、 资助政策

学院设立有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和各种社会设立的奖学金项目,如中国核动力奖学金、中国核动力助学金、核聚变奖学金、武汉719研究所奖学金、杜泽教授奖学金等多项奖励措施。学院能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与生活条件。

(二)就业情况

核专业研究生遍布核工业的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及国家部委和海军等相关管理部门。许多人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者,在我国核能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学院的人才培养在国内享有盛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涉核研究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等单位下属研究院、设计院和运营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以上单位多处于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

就业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家核电软件技术中心、国核(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海阳核电、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三)近三年分专业复试分数

年度 专业名称 单科 (满分=100分) 单科 (满分>100分) 总分
2016 核科学与技术 34 51 275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34 51 275
2017 核科学与技术 34 51 320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34 51 280
2018 核科学与技术 34 51 275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34 51 255

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是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和依托1998年成立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逐渐凝练形成了以核安全与仿真技术为核心的核动力先进仿真技术、核动力运行支持技术、核安全分析与评价技术等3个稳定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4名,讲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5名;专业方向涵盖核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水力、核动力装置、测试控制、安全可靠性等,是一支以老带新的创新团队,先后被评为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校首批兴海学术团队,是“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创新引智基地”、工信部“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主要研究力量。与国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内相关研究设计院所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近五年,承担国防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核能开发、装备预研等国家级、省部委重大项目及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共3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5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余篇。

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哈军工”时期核动力装置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已成为一支以实验研究为主,围绕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反应堆技术、核安全为研究重心的重要科研力量,目前研究所已入选黑龙江省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兴海学术团队。研究所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近年来,随着核工业的发展,核动力装置研究承接了大量科研任务,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防973项目2项、国防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还承担有国防基础研究、预研等多项科研项目,并与海军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船重工701所、719所、中广核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属的中央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728)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依托科研项目建设了一大批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如安全壳余热排出实验系统、安全壳过滤排放实验系统、模拟海洋条件摇摆实验平台、核动力装置运行与安全模拟实验平台、激光诊断实验平台、汽水分离技术研究平台、熔盐堆余热排出实验系统、球床通道热工水力实验装置、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实验系统等;同时也购置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量仪器,如Wire-mesh空泡测量仪、PIV、高速摄影仪、凝结核粒子计数器、扫描迁移率粒径谱仪、激光粒度仪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部分研发成果已在我国核能安全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核技术系共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承担了核学院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及辐射探测等16门涉核专业基础课。目前从事三个研究方向:材料辐照损伤研究;辐射物理与应用技术;反应堆物理与安全。

材料辐照损伤:致力于反应堆材料的辐照损伤机理及新型高性能材料研发。经过几年的积累,在二氧化铀、碳化硅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钢等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并重,以基础研究成果推动工程应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手段为计算机多尺度模拟和离子加速器实验相结合,着力于反应堆材料的关键辐照损伤现象,同时紧密跟踪前沿研究热点,加强国际交流。

辐射物理与应用技术:立足本单位的科研实验室,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以核能发展和军工需求为牵引,致力于通过如下几个内容的研究,为核技术在军民各方面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和探索辐射物理的基本规律。(1)辐射成像、核分析方法及其在核安全、核安保、核应急等领域的应用;(2)新型辐射探测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3)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反应堆物理与安全:课题组通过引进国际上主流反应堆设计计算软件包CASMO/SIMULATE及HELIOS,具备了新型反应堆分析计算能力,开展了小型压水堆堆芯物理概念设计,开展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与双流熔盐堆(DFR)的反应堆物理与热工水力计算分析;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块法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程序,并初步完成对大型商用堆设计计算适用性的检验,完成了该程序与系统分析程序RELAP5的耦合;利用RELAP5-3D软件开展了二代核电站及AP1000的典型设计基准事故(DBA)分析;开展了严重事故及源项分析方法研究,通过对一体化分析软件的消化吸收,取得了具有特色研究成果。

团队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项目、核能开发及企事业委托等项目,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2部。


核化工系是以核燃料循环技术及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核化工工艺过程仿真、萃取分离设备水力学性能实验与模拟、新型萃取剂及其性能评价、中低放液体废物及有机废液处理、氢同位素分离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鲜明国防特色和行业优势的科研团队。团队共有教职员工8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4人,中级职称3人。团队支撑的“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二级学科被评为“十三五”首批国防特色学科,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专项1项,装备预研等项目5项,科研总经费2000余万元。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联系电话:0451-82518466

http://cnst.hrb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