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

img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51人,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94人。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1.8%。截止2018年4月份,各类在校生2051人,其中本科生1407人,硕士研究生491人,博士研究生13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1人。

学科特色

学院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工学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1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2012年我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第20名,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高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同时评为B+。

学院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3月申报成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以“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全面开放、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实验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下设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实验教学三个子平台,由电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子工程实验室、控制模型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23个实验室组成。2016年,我院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出版专著、教材100余本。近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2项、技术基础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含特别资助)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博士点基金项目9项、省、市基金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1项。学院教师发表高被引ESI文章3篇,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210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490项,授权发明专利210余项,组织学术报告会94场次,出版专著20部。

近三年专业分数线

专业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 265分 301分 265分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硕) 265分 265分 260分

就业前景

信通学院2017届研究生就业率为98.04%,就业质量较高,以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及民营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为主,这三类单位占总就业人数的94.67%,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国防系统单位占总就业人数的83.29%,知名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移动联通电信等。就业岗位以研发、技术支持为主。我院学生普遍受到国内相关行业的欢迎,就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深圳、杭州、南京、哈尔滨、西安、青岛、无锡、厦门等大中城市,还有一些毕业生赴国外继续深造攻读学位。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学术团队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学术团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兴海学术团队。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和科研为工作中心,支撑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方向。致力于多源遥感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燃气轮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等技术的研究。

目前,团队拥有15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 目前,在读博士后8人、博士20余人,在读硕士100余人。主持国防基础预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海装“十三五”项目,国家863项目,工信部科工局技术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和省部级科研各类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00多篇,被“SCI、EI”检索7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团队拥有《微波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和《微波技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省级精品课程,“微波技术”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培养学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2人次,多人次获得校、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与多家相关研究机构建立着紧密联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推荐的机会。团队与多个国际知名高校保持长期联系和合作关系,能够为优秀学生提供留学交流、联合培养的机会,先后有20多名研究生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一流大学进行交流。

雷达与电子战(REW)团队

雷达与电子战(REW)团队隶属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秉承“团结与开拓”的宗旨,致力于雷达与电子战领域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以宽带电子侦察、雷达干扰与评估、图像处理与制导、FPGA/DSP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

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多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在读硕/博研究生80余人,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各类高端实验仪器价值千万元以上。团队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十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以及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横向项目40余项,成员数年来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团队各项研究成果获得各方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科研合作单位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五院、八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三院;电子科技集团14所、38所;中船重工701所等。

Email:liulutao@hrbeu.edu.cn

电话:18646641838/13039960408

地址:哈尔滨工程大学21A号楼207

动雷达寻的技术团

被动雷达寻的技术团队秉承司锡才教授的遗志,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被动雷达寻的原理样机、复杂雷达环境下信号分选与跟踪、超宽带数字接收机、极化敏感阵列测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团队负责人司伟建研究员,成员张朝柱、乔玉龙、曲志昱、张春杰、侯长波,其中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共同打造了从事理论研究、软件研发、硬件开发的优势互补实力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总装备部基金、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基金、“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黑龙江省自然基金、哈尔滨市基金、中央高校基金、研究院所的横向课题等5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百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教学成果奖4项,指导学生获奖逾5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7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10余项;近三年科研合同经费1500余万元。

近三年课题组在读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课题组拥有大量高端软硬件仪器设备和平台,在读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高水平学术研究和实际科研项目,并可获得理论研究、软硬件研发的强有力指导,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近三年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5人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4人次。毕业生主要去向:南洋理工、深圳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中国航天科工/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研究院所,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疆无人机、中国移动公司等。

通信导航信号处理技术团队

通信导航信号处理技术团队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主要开展船用、航空航天、陆用等运载器信号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应用研究,培养通信导航高科技人才,是从事高精度信号处理、导航仪器开发及研制的专业研究室。研究室在通信信号处理、导航信号处理、组合导航技术、图像信号处理、信息融合技术、目标跟踪技术、资源分配及抗干扰技术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团队成员4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

实验室当前在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学基金3项,横向项目10项。

先后获得省部级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检索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项。

历年来,团队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目前在校博士生士12人,硕士22人,其中7人有出国经历。实验室毕业生先后进入航天一院、二院、三院、四院、电子29所、36所的研究单位,华为、中兴、平安等主流公司。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团队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团队依托机器视觉与智能控制联合实验室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下开展数字图像处理、宽带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多媒体计算实验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2所、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实验室及哈尔滨天源石化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创立,隶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室目前拥有外籍客座教授1人(Abdulmotaleb El Saddik,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杰出教授)、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多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另有兼职教授4人,实验室在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20余人。科研方面,实验室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哈尔滨市创新人才计划基金及多项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横向项目。

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学基金3项,横向项目20余项。

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检索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

团队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人,目前在校博士生士12人,硕士22人,实验室毕业生先后进入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九院、电子29所、电子54所等研究单位,以及华为、中兴、海康威视、VIVO等科技公司从事信号处理以及图像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与应用工作,另有部分优秀毕业生在高等院校担任教职。

智能无线电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无线电技术研究中心(原宽带移动无线数字智能通信实验室)从“九五”起长期从事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宽带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宽带智能通信系统设计、可编程软件无线电新体制架构、通信信号分选/识别、新型软件无线电数字信道化接收机、高速数据采集技术、通信信号波形设计、信号分析与检测、以及人工智能决策与机器学习等与下一代智能通信系统相关的子方向,为聚焦未来军民两用通信系统一体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积累研究基础。实验室现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先进船舶通信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团队教师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

本团队主要面向宽带智能一体化综合电子设备领域开展研究,拥有自主研发的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射频综合一体化平台,该平台重点解决软件无线电平台兼容通信、雷达、数据链、电子战、导航等功能的架构设计、资源高效调配等问题,填补了国内尚无兼容多种功能体制波形的软件无线电通用平台的空白。本团队共研发了3代基于SCA2.2规范的软件无线电硬件通用平台,现已投入到多个项目使用。承担总装创新预研基金重大项目、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海军装备专项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在研项目10余项,项目总金额超过3000万元。

经多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成果,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60余篇,EI检索100余篇,发明专利20余项。多次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2017年完成的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某通用平台的研制,其关键技术被鉴定组专家评为国际领先。

历年来,团队已培养毕业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目前在校博士生4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毕业生就业单位可选择和适用范围较广,主要去向为有关的通信行业产品设计、制造、研发、检验、管理以及贸易业务的骨干企事业单位。

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系统与技术

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系统与技术团队,从主要通信系统与技术的研究包括雷达侦查与对抗、通信信号识别、极地通信、目标识别与定位、磁探测、卫星通信导航与对抗、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等研究方向和具体应用技术。 团队核心成员10人,其中包括教授4人,1名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客座教授),1名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提名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已入选中国第八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支持的“千人计划”);副教授2人;讲师2人。

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十二五”总装预研项目1项,“十三五”总装预研项目2项,“十三五”海装预研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1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与国内信号与信息处理相关领域的知名科研院所及企业已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授权专利30项,发表论文1200篇(其中SCI检索3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2部;获苏联国家功勋科学家奖1项、乌克兰国家科技奖3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1项。

目前,在校博士生5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历年来,团队已培养毕业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毕业生就业单位可选择和适用范围较广,主要去向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别是第10、29、54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国内高水平研究所;中兴、华为、百度、海信等国际知名企业。

电磁工程与无线电技术

电磁工程与无线电技术团队以舰船电磁兼容建模与仿真技术、现代天线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主要研究方向。由李文兴教授、姜弢教授和青年教师组成。

团队拥有舰船电磁工程数学仿真实验室,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仿真软件功能最全、最先进的专业数学仿真实验室,主要由世界最先进的大型专业舰船电磁工程数学仿真软件Ship EDF (24节点并行)为核心构成,具有深入开展电磁工程数学仿真、现代天线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仿真实验条件。团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承担了以国家安全重大项目--国防“973”为代表的近20余项国防科研项目,部分成果已应用到舰船设计中,获得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 国防科技进步3等奖1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其舰船电磁兼容建模与仿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自适应天线、虚拟天线、超宽带天线等现代天线技术的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海洋电磁学及其应用技术

海洋电磁学及其应用技术团队依托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建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下无线通信、探测与定位技术、传导电流场矿井透地通信技术、并行组合扩频通信技术、流星余迹通信技术、混沌通信与检测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技术等,主要涉及模拟数字通信电路设计、FPGA系统开发与应用、DSP系统开发与应用、软件编程技术(C, C++, JAVA等)等具体应用技术。 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涵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中船重工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多项横向纵向项目。团队经多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成果,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检索9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团队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自动化与过程控制研究所、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喀山联邦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生态与进化技术研究所、白俄罗斯信息与无线电电子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经常开展教师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发表论文12篇,合作出版著作3本,合作项目5项。团队中80%以上的教师有一年以上出国留学经历。

团队近三年来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全国研究生电子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目前在校博士生5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所有博士生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远东联邦大学等知名大学。团队注重培养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去向可选择和适用范围较广,主要是华为、中兴、小米、大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及科技集团所属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所属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所属研究所等,就业单位反映非常良好。

团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验室环境,有专门电路硬件实验室和小型精密水池,可以接纳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团队实验室开展相关课题工作,并有专门教师进行学术指导,保障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顺利衔接。


“认知精确通信电子战”团队

“认知精确通信电子战”团队,一直从事“认知通信新理论与新方法”、“非合作通信信号侦测理论与方法”、“新一代特种数据量”、“智能、协同通信对抗体系与技术”、“基于通信对抗的区域防护技术”等“通信电子战及特种通信系统”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

该团队现有核心成员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5人,具有海外经历5人。

该团队依托“哈工程-天津七一二联合实验室——认知通信与对抗技术”。

面向未来通信电子战的国防需求、协同智能通信的社会需求,该团队重点研究①认知通信新理论与新方法、②新一代特种数据链关键技术预先研究/系统设计和研发、③智能协同通信系统/网络核心技术及体系、④非合作通信信号多维度侦测理论与方法、⑤高效能电磁干扰及通信系统效能评估技术、⑥稳健通信导航及导航对抗技术等方面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形成了行业内特色的研究群。

目前,该团队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涉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军兵种)国防预研基金项目、中国船级社项目以及其他多项军品和民品项目。

历年来,该团队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主要就业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航天科工/科技集团”等研究院所,中兴、华为、通广、圣非凡等科研单位,主要从事通信及通信对抗系统的设计和研发等工作。

卫星通信与电磁技术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卫星通信、电磁兼容、卫星导航与定位、无人机通信、计算电磁学及应用、天线设计及高等电磁理论等。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预研项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航空基金、黑龙江省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黑龙江省留学归国科学基金、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上海航天科技创新基金等,出版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6项;团队与墨尔本大学的“控制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优秀研究生可推荐到墨尔本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光电检测与光通信技术团队

光电检测与光通信技术团队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抓手,以光、电、磁为手段,针对船海、航空、航天、民用工业等行业前沿热点问题,开展光电检测与仪器、光电信息传输与处理、光无线通信、磁探测、高速图像处理、图像信息安全等方法与技术研究。目前,团队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博导1名,副博导1名,硕士生导师3名,校青年学术骨干教师1名;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近30项,并有1项被五年独占;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已被SCI检索40余篇,EI检索近60篇,优秀论文奖1篇;培养博士3位,硕士近60位,在读博士研究生5位,硕士研究生20余位,并有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总装、二炮等单位,航天、航空、中船、中电、中科院等研究所,移动、联通、电信等大型国企以及中兴、华为、艾默生等公司。同时,团队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电子系统与装备健康管理技术团队

电子系统与装备健康管理技术团队隶属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国家一级硕士及博士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该学科是学校主体学科之一,被列为“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团队科研及研究生培养工作面向国家工业信息化及国防现代化热点需求,以健康预测与管理技术(Predic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technology,简称PHM)为切入点,以提高复杂电子系统装备五性(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为目标,深入分析故障机理,攻关综合诊断、预测与健康评估、管理等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复杂装备PHM体系结构。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在信息工业化和国防领域产出多项国内一流科研成果。团队研究生导师乐观向上,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近年来培养一批扎实顶用、素质一流的研究生人才,为满足国家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无线电遥测遥控技术团队

无线电遥测遥控技术团队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微弱信号检测,电子侦察技术、混沌通信;2、混沌电子学,混沌图像加密及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复杂网络和混沌控制、压缩感知理论、混沌系统的广义同步及其应用、分数阶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3、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CMOS图像传感器、MEMS微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4、宽带信号检测、处理与识别,数字接收机;5、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跟踪、图像处理。团队现有成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团队成员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3项;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1次、第六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次。

舰辅系统测控技术团队

舰辅系统测控技术团队主要从事舰面保障系统、损管系统等的通信技术,测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舰面保障系统测控技术,主要从事舰载机、舰载直升机的起降测控技术,加油终端的通信和控制,舰载机蓄电池充发电管理、性能监控等方面的研究;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技术研究,主要从事数字图像的采集、传输、增强、分割和平滑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队现有成员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成员结构、组成、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为深厚的科学研究能力。团队成员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2部,获得专利4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到我海军的各大水面舰艇中,如辽宁舰、054、054A,052D,056等型号。团队成员作为保障人员执行了辽宁舰首航和索马里护航等光荣任务。

团队与海军装备研究院、中船重工701所、中船重工北京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海军工程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与我校的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等兄弟院系的相关系所建立了全面合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