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

img

船舶工程学院

领军人物

廖振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波动理论和地震工程科研和教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波动理论,为摆脱传统方法处理开放系统中复杂波动问题的困境,七十年代末着手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并延续至今。开放系统边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交汇的一个领域,他及其合作者在这一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被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原创性研究结果之一,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其次,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84年从波速有限原理出发提出了波动有限元模拟的解耦思想和实现解耦的方法;其后对这一方法作了论证,并将它与透射边界研究结果结合,建立了近场波动有限元模拟时空解耦技术的基本框架。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大型复杂开放系统内波动的数值模拟,为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复杂目标散射、震源附近的波场和大型工程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条途径,并为继续发展此项技术提供了一个起点。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获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总结于专著《工程波动理论导论》。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他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结构动力学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我国地震安全性评定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他负责完成的大连市地震小区划以其开拓性曾获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他在研究领域内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并通过科研一线合作研究培养了青年研究人员。1990、1996和1998年分别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和“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7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带头人

1、韩端锋,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863海洋领域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数字化造船技术、舰船模拟仿真系统、潜水器技术及舰船总体研究等,近年来曾担任某救生艇总体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国防基础研究“深海空间站”专项子课题—某载人潜水器、总装型号项目某型气垫登陆艇驾控训练模拟系统研制、工信部海工专项“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制造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等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国防、海军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两部,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成果三等奖各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哈尔滨工程大学首届“兴海人才”称号获得者。

担任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深海探测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舰船总体专业组成员,工信部科技发展规划起草专家组成员,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十二五”新船型组成员,全国潜水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船舶标准化计算机应用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船重工援潜救生及潜艇技术保障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同行评议专家,黑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力学学术委员会制造学组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副主任编委。

2、苏玉民,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国防973技术首席,中国造船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推进与空泡专业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面无人艇技术、船舶推进与节能技术、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技术。先后主持国防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海装预研等20余项科研项目。所完成的基于面元法对的三维机翼和船舶螺旋桨理论计算及设计工作,应用于沪东型船舶螺旋桨的开发,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所完成的水面无人艇技术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年共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船舶螺旋桨理论》、《潜艇原理》,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曾获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荣誉称号、国防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三等奖1项、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黑龙江省优秀图书奖。

3、段文洋,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值水池创新专项(一期)技术负责人,流体力学“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计划,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奖,入选受聘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获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任总装备部水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基础技术专家组成员等;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船舶温室气体排放专家组成员;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最高学术组织船模试验水池大会(ITTC)波浪中稳性委员会委员。还兼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主编、《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Marine Energy》副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120 余篇,其中SCI 等三大检索60 余篇。指导毕业博士生12人,毕业硕士生40余人。出版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权1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级在研项目3项。

4、姚熊亮,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工作主要涉及水面舰船和潜艇总体、舰船结构抗水下爆炸及设备抗冲击评估、潜艇结构辐射噪声、水动力噪声仿真分析、舰船雷达波声隐身上层建筑结构设计等。承担了我国水面舰艇和潜艇十余种型号的科研以及“十五”、“十一五”国防预研重点项目。承担国防重点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12项;在《中国科学》、《物理学报》、《中国造船》、《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被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著作《水下爆炸气泡动力学》、《港口工程结构物抗震》、《船舶振动》、《舰船结构振动冲击与噪声》。担任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十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军船学术委员会抗冲击学组成员,ITTC VIV学组委员。

5、任慧龙,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所长,ISSC委员。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波浪载荷、结构强度评估以及结构可靠性与风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参与完成的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高速三体舰船研发设计基础技术”获2011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穿梭式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研究”获2014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船舶结构疲劳强度评估技术”获2013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产XX结构设计技术研究”获2014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Ocean Engineeri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船舶力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30余篇论文被SCI、EI检索。先后任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载荷技术、准静态分析技术、冲击载荷与响应、海上新能源技术和极地技术等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船级社技术委员会船体结构强度分委会和海洋工程分委会委员,《船舶力学》编委等。

6、孙丽萍,船舶工程学院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曾在德国汉堡大学造船学院访问交流一年,每年参加海工界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上的多位著名专家联系密切。现任国际船舶与海洋结构大会(ISSC)委员,国家“深海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副主任,发改委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际工程实验室--基础研究及试验验证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海洋工程组专家,国家863及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学位委员会博士论文通讯评审专家,中石油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先后任海洋工程、船舶工程、中国海洋平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多次国际期刊论文审稿。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与分析近30年,负责完成三十多项国防预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重大专项、自然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关于舰船及平台结构性能以及海洋平台作业船性能分析等项目。目前主要从事深海浮式平台及外输系统的耦合性能、定位系统、立管设计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以及工信部海洋工程高新技术等项目,项目内容涉及平台一体化设计、多浮体开发模式、平台的风险评估、深海立管在冰区及深海的特性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部级重点教材3本,其中一本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并入选全国研究生教学优秀用书。

7、张亮,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修流体力学专业2.5年,1992年在哈船院获船舶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2001年在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工作1.5年。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海洋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主讲本科生“流体力学”课程,培养研究生120余名。荣获95年中船总公司优秀教师、97年全国优秀力学教师、200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首届示范主讲教师、2004年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曾任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执委会观察员,现任国际电工委员会和中国海洋能设备标委会、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能分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能分会常务理、黑龙江省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委会主任,中国机电工程学会风力及潮汐发电专委会、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J of Hydrodynamics》等编委。

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海洋可再生能源系统力学、海上风能利用等科研。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欧盟第六框架国际合作等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先技术“蓝天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7部,发明专利9项。

8、高良田,船舶工程学院舰船与海洋平台总体技术研究所所长。参与或主持工信部台湾海峡三体高速客货运输船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海洋局2×300kW固定式双转子导流增强型潮流独立发电系统产业化及国家海洋局2×100kW潮流能电站等项目。担任《中国海洋平台》杂志编委会委员、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评估专家、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可再生能源分会会员、科技部专家库专家、10000个科学难题交通运输科学编委会委员、“武器装备进度评估指南”译著总审人。发表文章1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2014 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二等奖1项。

9、李云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教指委委员。主要从事船舶阻力及船型优化,船舶操纵性能,多体船技术,气泡船等新船型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等科研课题。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高性能学组副组长,高性能船舶国际学术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

10、张阿漫,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长期从事流固耦合动力学、气泡动力学、冲击动力学研究,承担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防973子专题等科研项目共40余项,为海军、工业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支撑。获得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青年教师二等奖、"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学术荣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书籍2部,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Physics of Fluids》、《Ocean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检索70余篇、 被引1300余次、其中SCI他引370余次。任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军船学术委员会舰艇抗冲击学组成员;《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MSA》、《中国舰船研究》编委。

11、李晔,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从事水下机器人和水面无人艇的研发工作。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全国潜水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机器人产业化联盟理事、上海市伺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Marine and Under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证书12项。出版著作2部。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12、李平,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新概念船型研究,舰船总体与系统工程研究,舰船舱室环境工程研究。曾任海军装备部舰艇部副部长,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长期担任海军装备部门水面舰艇领域负责人,主持过海军多项重要舰艇开发,主要有:总体论证与装备研制管理、956舰引进改建工程。 主持、参与过50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军队科技二等奖6次,三等奖2次;发表SCI、EI文章20余篇,现主讲“舰船舱室环境工程导论”课程。

13、冯峰,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现从事船舶总体、结构、性能方面的设计研究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工作。主持了各类运输船舶、江海联运船舶、船艇、工程船舶、客运船舶等近百余艘船舶的设计研发工作,近五年主持船舶方面的科研和设计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积累了丰富的船舶设计研究、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的实际工作经验。担任黑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全国内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船舶基础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型游艇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评标专家,中国海事专家委员会船舶设备组副组长, 国家发改委专家库专家,中国水运行业协会专家。

14、薛彦卓, 1978年生,辽宁本溪人,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冰区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包括冰载荷的计算分析、新型破冰方式与机理研究、冰区航行船舶性能理论预报方法研究、冰池实验技术研究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欧盟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其他军品及民品项目10余项。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重大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EI检索十余篇。

15、郭春雨, 1981生,安徽省人,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船舶推进性能与节能、船舶流体力学实验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检索二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十四项、撰写教材及著作三部。入选“201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4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近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36人。

16、耿敬,1968年生,江苏宜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水利工程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河海与水利工程设计理论及建造技术、河海与水利工程数字化技术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水利部、总后军交部、黑龙江省发改委、黑龙江省交通厅等部门委托的水利与港口航道工程规划、设计、研究项目40余项,长期致力于黑龙江水系、松花江水系中俄、中朝界江港口规划设计、航道整治以及水利枢纽数字化技术的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连续多年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优秀主讲教师称号。现为科技部专家库成员、交通运输部水运支持系统专家库成员、黑龙江省发改委建设工程专家库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