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

img

机电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机电工程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舰炮”专业发展而来。自1953年“哈军工”建校以来,学院多年来一直围绕舰炮、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水下智能控制技术、船舶机械技术和装备、服务机器人等进行研究工作,为我国海军装备、援潜救生、海洋工程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自1983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具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4个二级博士授权点;“机械工程”、“设计学”等两个一级硕士授权点;同时,学院还拥有“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授权点。其中,2016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1996年“机械设计及理论”被评为中国船舶总公司部级重点学科,2006年“机械工程”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一级学科。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0)”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工业设计”为工信部及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

学院下设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船舶机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三个研究所和机械基础、工业设计两个教学系。学院具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及1个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1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检索215篇、EI检索369篇;发明专利授权41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5部,已成为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科研的生力军。

学院现有教师120人,高级职称教师7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8人,教师博士化率70.2%。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劳模1人、省杰青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

学院在校本科生1298(其中留学生19人)人,硕士研究生492人(其中留学生12人),博士研究生92人(其中留学生14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9人。

二、学院亮点

■“机械工程”学科为“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

■“船舶特辅与水下装备实验室”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训练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机械工程”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中心”为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学院特色

学院秉承“哈军工”光荣传统,坚持“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始终紧密围绕国防和舰船机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特殊优势和鲜明特色。学院国内最早从事舰炮、舰船及水下机械装备研究的单位之一,主持或参与了我国主要型号舰炮的研制,参与了几代深潜救生艇的研制,与中海油合作完成多项海洋石油开采装备方面的国家重大专项,是我国海军靶艇最主要的研制单位。在舰炮供扬弹、相消机构与兼容技术、靶艇结构与模拟技术、靶艇远程操控技术、潜器作业与应急自救技术,海油工程深水管道连接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艘某援潜救生艇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艏双工型潜器对我国海军武器定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研制的某型深潜救生艇获2002年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近十年获得各类科技奖励30余项。为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学院是我国海军靶艇最主要的研制单位。承担了绝大部分海军实验靶艇的研制和改造任务,为岸舰、空舰和舰舰导弹的定型与列装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完成航母舰载机论证、甲板专项实验等任务,学校获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学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有20多年合作历史,合作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示范工程”等多项任务,在深水管道连接等方面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推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进程。

根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要求,近十年来为巴基斯坦等国家培养研究生50余名,完成国家涉外涉军人才培养任务。本校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4+0”项目从2014年开始招生,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已有10年历史(ADM,每两年一届,已举办五届)。本学科教师和学生出国(境)学术交流年均50人次,受邀多次参加IEEE OCESN'S 等国际会议并作会议报告,在国际海工、水下装备领域,有较好的学术声誉。

学院坚持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并重的特色,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工程训练课程”为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该团队为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估体系研究与构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2015年,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6年立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2014年立项工信部规划教材2部。

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奖项合计178项,其中包括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11项,亚太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亚太季军1次、全国亚军1次,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11项。设计学专业学生在国际设计竞赛中16人次获奖,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成果奖103项,获60余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四、研究生就业

学院每年为国防系统输送毕业生人数超过总毕业生人数的40%。在辽宁号航母试验期间,本学科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20人同时在舰上工作,毕业生以“可靠顶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每年均有毕业生投身于国防工业、机械机电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冶金矿产行业、电子电工行业、水利水电行业、医药卫生行业和建筑建材行业。就业去向主要为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内知名大型民营企业。每年10%左右学习成绩优异的硕士研究生被推荐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五、招生专业

六、科研团队

1.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团队

成立于1998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下机器人体系结构、规划与控制、水下作业、安全性技术、水面船遥测遥控、装备模拟试验技术等。团队成员有:张铭钧教授、博导,赵文德教授、硕导,王玉甲副教授、硕导,姚峰讲师。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机械工程。

本团队支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国防基础研究、科技部863重大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等30余项。

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荣誉称号,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1项。

主编专著和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SCI、EI收录110篇,发明专利授权34项。

培养毕业博士生11人、毕业硕士生103人。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

本团队研制各类水下机器人载体、作业装置、测控系统等20余套,支持研究生、本科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余项,获得省挑战杯二等奖、校五四杯一等奖等学生科技创新奖励10余项。毕业研究生曾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CASC奖学金一等奖”、“国防科工委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团队带头人:张铭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智能系统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等。1984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5-1997年日本东京大学中日联培博士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博士后出站。1996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1年博导。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项。2001年省留学人员报国奖,2004年入选国防工业“511人才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获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誉称号,2006年省研究生优秀导师,2014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承担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各一门,指导毕业博士11人,毕业硕士90余人,在读研究生20人。完成及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

2.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兴海学术团队

2004年批准为黑龙江省水下作业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是一个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研究集体。目前拥有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专职教师的博士化率为100%,已经形成一支学历高、素质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队伍。

该团队长期从事水下作业装备与系统技术、深水管道回接技术、深水应急维修作业装备技术、两栖仿生机器人、舰船主机机器人操作技术及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已经形成机械工程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开创了深水工程装备研究的新领域,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居国内前列,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认可。

近五年,“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团队”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项目5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4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5项;省市重点攻关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海军装备研制项目26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18项,高新工程项目2项,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发表论文300篇(SCI、EI检索2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编著或主编教材15部;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获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90余项;培养博士生5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合作博士后16人

团队带头人:王立权,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海洋智能机械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信部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智能系统学报》编委,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JMSA)副主编,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液压与气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海学会救助与打捞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年入选国防工业“511人才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10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在日本东京电气通讯大学从事短期合作研究;2007年5月在国家外专局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下,在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15年8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导高访计划资助下,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1个月交流访问;2016年3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英国皇家协会的资助下,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从事1个月合作研究。主要从事深水下作业装备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仿生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项目4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3项、基础研究项目3项;省市重点攻关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海军装备研制项目16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1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5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编著或主编教材8部;获国防科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国家能源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黑龙江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精品课负责人。指导硕士研究生70余人,指导博士生26人,合作博士后16人。

3.船舶机械研究团队

团队共设4个研究方向:船舶特辅装置与系统、舰船复杂装备结构分析、虚拟制造及仿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船舶特辅装置与系统:侧重于船舶机电系统设计和开发。包括:舰炮技术、舰船特种用途定向装置的机电系统、转台数字控制技术、造船特种工艺装备、基于智能材料的振动主动控制、电液伺服系统,运动模拟器等。

舰船复杂装备结构分析:侧重于大型船舶装备的关键力学及工程科学计算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结构优化设计的现代理论和计算方法、复杂环境下船舶装备结构的试验、分析与评价。

虚拟制造及仿真:虚拟样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产品制造过程和流程的虚拟仿真、人-机-环仿真理论和应用研究、虚拟制造技术重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分布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仿真系统设计等。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主要是CIMS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以软件开发为主。包括:现代造船模式研究、数字化制造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现代制造系统生产管理技术研究、数字化造船系统应用技术研究等。

现有在编教师22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硕士指导教师18人,博士指导教师7人。博士学位21人。中国造船学会高级会员1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协会常务理事1人,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1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1人。

自2010年以来,本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5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100余篇被SCI、EI、ISTP等检索;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授权90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组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3次,多人次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博士指导教师奖励。

依托本研究所建有省级科研平台--“黑龙江省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虚拟仿真系统1套(120余万),并行仿真计算平台1套,精度检测系统1套,数字式6DOF综合试验仿真平台1套,高档微机220余台,服务器10台,交换机9台;机电产品设计、分析和仿真软件多套(正版PRO/E、UG、ANSYS、ABQUS、TRIBON、EON、VAGA)。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总体达到国内较好水平,为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团队带头人:薛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制造业信息化、CAD/CAPP/CAM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1980-1984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生;1984-199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助教;1991-199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讲师;1996-2001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2001-至今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主编、主审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多次获得校优秀硕士指导教师,校优秀研究生授课教师,校优秀本科生主讲教师等荣誉称号。讲授本科生基础课一门,博士生课两门。主要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舰船装备、遥测遥控、机器视觉、信号处理、结构振动、结构仿生优化等方向工作。主持海军装备研制项目、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

4.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

该团队成立于2015年,由原机电一体化研究室、部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工程专业教师重新整合组建而成。团队下分两个方向,分别是:机器人技术方向和智能制造方向。

团队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4人。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体系完备。

团队非常重视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以项目执行带学生培养,完善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了实际工程能力。每年均有2-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目前,研究所指导的学生有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100余人。

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风电技术、人机合作机器人(COBOT)、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仿生鲨鱼、云制造、轮式机器人、仿生液压系统、金属塑形加工、机械振动等,其中康复机器人、仿生流体、制造成型已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特色方向之一。

团队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省市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企业课题30余项。研究所共获得100余项专利成果,其中:发明专利80余项,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年均发表SCI论文10篇左右;年均发表EI论文15篇左右。

团队带头人:张立勋,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机器人机构、控制策略、仿真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和传感检测技术的研究。1984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从事水下作业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工作。1987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0-2004在德国Fraunhofer IPK研究所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人机合作机器人和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工作。黑龙江省医疗器械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哈尔滨市归国暨海外科技人员协会常务理事。获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2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EI和SCI收录100余篇,编著和主审教材6部。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江苏省双创人才和张家港市创业领军人才,研究生、博士生教学优秀奖等。主要讲授“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博士课程和“机器人概论”本科生课程。近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重点项目“多功能助行机器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机合作机器人”、“宇航员康复机器人”和省基金“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康复机器人”、“水下作业系统”,以及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服务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5.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与数字化设计仿真研究团队

该团队成立于2001年,主要研究方向有舰船人机工程仿真与应用、船舶美学与内舾装设计、产品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设计语义学与设计知识表达以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研究领域和方向。目前设计学专业的校内专业硕士生导师10名,企业导师4名,聘任国外讲座教授2名。

本研究团队主持、承担了舰船人机工程、船舶美学与内舾装设计方向的国防预研、国防科研项目近20项,产品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领域的欧盟项目2项、英国研究理事会项目1项,产品设计语义学与设计知识表达领域的教育部留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项。本研究团队成员出版专著译著4部、出版教材12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

团队带头人:朱世范,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在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荷兰德尔福特大学(TUDelft)工业设计工程系、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TU)设计学院学习、访问。研究方向包括舰船人机工程理论和应用、产品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知识表达以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承担了国防预研、国防科研、黑龙江省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5项,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教改项目3项,是教育部留学生品牌课“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讲教师,组织召开了4届先进设计与制造国际会议。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黑龙江省设计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和省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2010年担任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指委委员。目前的主要学术兼职有:国际期刊“设计工程”编委,留学基金委留学评审专家、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工业设计分会会长,黑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及联系方式请至机电工程学院主页师资队伍栏目下查询(http://meec.hrbeu.edu.cn/5729/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