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

img

机械工程

学科代码:0855

基本情况:

机械工程学院创办于1986年,是湖南理工学院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机械工程学科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本科专业,并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了一个学科体系较完整、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队伍较强的一级学科。本学科在机械学科领域开展相关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精密加工技术、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及机电系统控制技术。本学科有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博士15人,柔性引进南湖学者2位,获评湖南省2019年度芙蓉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杰青1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岳阳市教学名师1人、岳阳市巴陵青年英才2人。

本学科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有湖南省“电磁装备设计及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工业燃烧器及燃烧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个,湖南省“机械设计制造及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机电工程及控制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湖南省“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长江动力机械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电磁装备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现代制造技术优秀实习基地”,湖南省“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理工学院-北斗航天集团电池联合研究工程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与实践教学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面积5000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50多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800余万元;拥有中外文藏书8.0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414种及多个中、外文数据库。教学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场地等工作条件满足科研及人才培养需要。

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主要从事结构强度分析、结构振动试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结构振动分析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电磁装备的技术水平,对电磁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节能降耗进行研究;为充分回收工业炉窑的余热,对连续蓄热式工业燃烧器的结构设计及工作机理进行研究;为实现节能减排,对工业热风炉和工业燃烧器的结构设计进行研究。

近5年,该方向主持863项目子课题4项,主持国防预研项目“某型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1项,获中国航空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篇。

精密加工技术方向:主要针对工程陶瓷等硬脆难加工材料加工难问题,研究基于脉冲激光诱导变质/热裂的高效智能磨削加工方法,研究脉冲激光诱导动态行为特性及变质层形成机理,研究变质层组织、厚度及分布特征对磨削加工质量/精度及砂轮磨损的影响规律。针对数控磨削加工过程中工艺方案选择困难等问题,分析工艺智能匹配/推理机制,构建数控磨削智能CAM系统平台。

近5年,该方向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及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320余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索引论文20余篇。

材料成型加工技术方向:主要通过相图计算、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优化设计方法等手段预测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相组成和相变过程以及温度场和应力场,合理选择材料成形和热处理等方面的工艺参数,达到产品的成分-组织-性能一体化设计。

近5年,该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和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转让4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岳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岳阳市优秀青年科技奖1项。在Appl. Phys. Lett.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方向:主要从事机器人环境适应性通用模型和环境适应能力判定准则,以提高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并简化其操控的复杂性。针对移动机械手具体工况,给出适应于不同环境下的机械手稳定性评价准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运动轨迹的系统优化。研究了多臂协调移动作业机器人的最优组合机构模型,在柔性作业环境下,完成对作业机器人系统的协调控制。

该方向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多项,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被SCI、EI收录20余篇。

开设的主要课程:

开设的专业学位课程:矩阵论、数值分析、数理统计、数理方程、最优化方法、弹塑性力学、先进制造技术、工程振动基础、机电系统分析与设计、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元分析、金属凝固成形及控制、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现代磨削理论与技术、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流体力学、系统动力学及其仿真、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激光加工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复合加工技术、现代液压系统建模与控制技术、3D设计与实践。

开设的研究方向课有: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及应用、金属切削理论、质量工程、复合材料、粉末冶金学、科技论文写作、虚拟样机技术、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分析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与机械工程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本专业也为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的机械工程及其相关学科培养后备人才。

学       制:3

        授予学位:工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