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具备体育教学训练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能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从事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体魄等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制、学分、学位
1.学制:四年,允许修业年限3-6年
2.学分: 165学分
3.学位:教育学学士
三、主干学科
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四、核心课程
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排球、足球、篮球、体操、田径、武术、健美操
五、能力培养
本专业以“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改革思路,把学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课外体育指导等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一节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强化和集中训练,专业运动技能与教育教学技能并重,收效显著。近年来,参加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啦啦操大赛、全国学生击剑锦标赛、全国大学生攀岩赛、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辽宁省大学生专业组足球、篮球、排球等竞赛中成绩显著。
六、师资力量
体育教育专业有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高职称教师占比77.2%;博士8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比100%。
七、办学特色
1.依托“OBE”(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基于“OBE”的教育理念,构建“面向需求、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从专业能力分析入手,构建了“三结合”课程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利用师范院校资源优势,强化教师教育
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校训,体育教育专业依托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职创部、计算中心、图书馆、“教师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等部门,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良好学习环境和高水平教师等教学资源,提高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质量;并在强调教学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坚持“实践贯穿教学、竞赛促进教学”的原则,通过参加 “至善助学计划”、“顶岗实习”、“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强化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技能。
3.深化创新创业改革,构建学校、专业两级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学校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选修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重视学生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等运动项目专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托运动项目创新创业的能力。并增设了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幼儿体智能课程设计、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膳食营养讲座等选修课程模块,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和学校、专业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4.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拓展课程领域
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承担校内的体育课教学、课余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等任务,还要担负起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的职责。随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师也必须树立社会服务的公益意识,承担一定的大众健身指导的社会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的战略背景下,本专业增设了青少年运动营养讲座、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体能训练和拓展训练等选修课程模块,以提高毕业生从事健身指导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