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是办学风格与育人理念特色鲜明的学院,主干专业具有63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现有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类)、历史学(师范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5个本科专业,文学、历史学、艺术学3大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历史学为黑龙江省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还设有承担全校大学语文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研室、美育教研室、新闻传播学院实践中心。历史学专业建有 “齐齐哈尔大学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所属“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常务办公机构设在该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嫩江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省社科联所属“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学术交流基地”挂靠在学院。学院现有中国史和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和学科教学(历史)两个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硕士生17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8人,硕士生导师31人,校教学名师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4人。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1门、校级优秀课3门,2门课程成功入选龙江干部网络特色课。近五年来,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成绩显著,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并完成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100余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社科联基地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教科研项目8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0余部,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励80余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着重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读书+实践”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亮点。几年来,学院各专业搭建独具特色的实践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普通话推广周”“六二八”工程等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历史学专业的“重走抗战路,永驻民族魂”“家乡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微剧本创作大赛”“主题电影周”等创新实践活动;广播电视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的“鹤城微记录”“校园新声”等新媒体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黑龙江政府网等新闻媒体对我院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多次报道。
学院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工作,坚持高质量的教学标准,使各专业历届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广泛的社会需求,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有力支撑和服务于省内外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