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齐齐哈尔大学!

img

学院简介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和人工智能4个本科专业及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部门,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本科生150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6人。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成绩斐然。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2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教师1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达90%,其中龙江青年学者1名、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1名。近几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学研究课题7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项目1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杰出青年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9项,齐齐哈尔市科技局科学研究项目13项,校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5项,横向课题5项。在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2个项目被遴选为重点推介项目。近几年,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7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20余篇;获国家专利91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业75项,其他知识产权2项;学院教师共承担省级以上教研课题39项,发表教研论文68篇,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励9项,校级教学研究和质量奖励27项;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线上线下精品课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5门。2008年,通信工程教学团队被评选为校级教学团队。2009年,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被评为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在2017年重点专业评审中,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新建专业评估中位居前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特设专业。

学院教学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齐全。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总面积985平方米,建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承担电类和非电类共20个专业的实验、实习和理论课教学任务,为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学院新建了适合全开放、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体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大平台。中心拥有教学设备1300余台(套),全年面向学生开放,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和创新活动,负责组织校“创新杯”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

学院建有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计算机通信实验室、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等17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563.9平方米,2018年学院成功获批黑龙江省农业多维传感器信息感知技术创新中心和黑龙江省微纳传感器件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科研平台。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是黑龙江省属高校仅有的专业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拥有教学设备1800余台(套),能够满足全院本科专业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及开放性实验的需要。

学院重视“校企、校际和校地”合作办学,努力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前学院与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共建“太阳能光伏系统联合实验室”,开展新型太阳能电池与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方面的研究;与黑龙江惠业人才基地共建“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北京通联物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无线传感器网络联合实验室”,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与上海擎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训练中心”,与达内时代集团共建“校企实验室”,采用课程植入、学分互换等模式,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些新的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支撑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得到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科技创新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不断加强,在各级各类重大赛事中屡获奖项。

学院发扬“团结、实干、创新、发展”的院风,秉承“功底扎实、把握前沿、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注重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近三年在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密码技术竞赛、“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人工智能算法竞赛等赛事中,共有60余项、130多人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院荣获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铜奖。在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均荣获省级银奖,在首届齐齐哈尔市“居然之家杯”青年绿色有机食品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中获第一名和第三名。我院2014届毕业生谭东悦获得2016“全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称号和2017年齐齐哈尔市青年创业奖。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名列学校前列,2019届共有25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

学院正努力发挥特色优势,挖掘自身潜力,面向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