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善
男,汉族,1951年11月生,山东平度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前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1981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成都理工大学找矿系任教。1987年9月至1991年4月任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所长,1991年4月至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国际地科联联合古陆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
王成善院士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大地构造研究,研究方向为沉积盆地分析、高原隆升机制以及大陆古海洋学。多年来在青藏高原隆升与演化机制、高原油气资源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成果;近年来积极进行大陆古海洋学研究,拓展了白垩纪研究的新领域。他提出的青藏高原从中部率先隆起的观点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根据在喜马拉雅特提斯地区追踪研究,最早提出了“大洋红层”概念。通过全球对比确认,“白垩纪大洋红层”被正式命名。王成善也是较早关注地质历史气候变化的地质学家之一。2006年,王成善担任973计划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和“松科一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走在科研前沿,他也没有忽略与当下民生息息相关的地质研究。汶川大地震,王成善连夜撰写科学分析材料,分析地震发展趋势,为当地政府部署抗震救灾提供智力支持。震后,他多次奔赴地震重灾区,为当地申报建设地震遗址公园和开展震后科研做了大量工作。王成善院士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463和555项目主席,任国家“973”项目和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首席科学家。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等荣誉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