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成立于2010年。学院现有5个教学系,1个实验中心,1个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商学院共建),1个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国家公园重点科研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3个校级科研基地。设有6个本科专业 ,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在第四纪地质学(景观地学方向)、资源与环境遥感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我院建筑学专业为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和教育部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资助专业;园林专业为四川省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规划设计为特色的吴良镛院士倡导的人居环境专业学科群。
目前在校学生1817人,教职工86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博导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校级教学名师和“育人十佳”各2人、19名教师获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资助、5名教师获四川省青年旅游专家称号、16人具有海外研修经历)。
一、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完善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事项,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保方向,抓大局;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工会及团学等中心工作一齐抓,树立“大党建”工作意识和工作格局,积极推动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支部组织生活、新媒体及宣传橱窗等手段和平台,及时传达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有关精神,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武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建活动,用实践提升思想认识狠抓师德师风、党风廉政工作,积极引导全院教职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工党支部考核办法》、《学生党支部考核办法》,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规范组织生活,开展专题学习;高度重视党建创新立项工作,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其中2017年荣获学校1个优秀项目和1个特色项目,2018年荣获1个优秀项目;不断加强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师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党建创新、教学成果、地方服务、创新创业、大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二、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先后与40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建成了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015年以来,新上和“在研”教改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2015年以来在建和建成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校级慕课(MOOC)1门,校级在线课程2门。近三年主编出版教材8部,其中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2017年新上“校级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
三、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近五年科研项目206项,累计项目经费4001.7514万元,其中国家基金6项(自科基金1项,社科基金5项);获全国“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1项,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EI9篇,SCI6篇,CSSCI和人大12篇,CPCIS9篇,专著10本,SCIE8篇,授权专利1项。
四、思想引领育人,科技创新成才
自2015年起,学院就开始探索构建本科生全员培养体系,以年级、专业为单位配备一名优秀的专业老师任学业导师;线下有“学导课堂” “学导沙龙”,线上有书籍推荐和学导“微课堂”等,并制定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试行办法》和学业导师工作手册,使该项制度落在实处。
近五年学生毕业率95%以上,授位率90%以上,就业率90%以上,读研率17%以上。共获得创新创业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14项,学生在高校环境设计学年奖、“园冶杯”风景园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高校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远华杯”会展创意大赛等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一、二等奖,共获国家级省级奖74项,其中国家级42项,省级32项。近五年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其中SCI 2篇,中文核心5篇;获校百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8篇、百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提名6篇。除此之外,五年间,我院共获得“青春之韵”舞蹈大赛特等奖2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4次获得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学院学生在参加省市校各级文体活动中也屡创佳绩!
累计为国家输送1800余名专业人才,他们在政府、事业单位、文化旅游、教学科研等行业或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管理、科学研究、教育等工作。
五、依托专业特色,助力精准扶贫
2016年6至2019年7月,学院先后承担了第一批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评估、脱贫攻坚成效省级评估工作、国家贫困县的贫困退出评估检查工作,共组织师生450余人次,先后9次赴46个贫困县,进行脱贫攻坚验收考核第三方评估及检查工作,评估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好评。
2018年,学院教师先后2次参加文化旅游部旅游扶贫项目;参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提交四川人民政府领导参阅;参加甘孜州精准扶贫规划项目评审;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承担了凉山州泸沽湖镇山南村和阿坝州红原县日干村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工作。
2017年,学院组织师生帮助旺苍红军城和旺苍木门编制创A规划,并帮助当地成功创建了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学院教师指导5名同学开展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旅游扶贫视角下国家级贫困县苍溪县乡村旅游土特产品的开发及外包装设计》,以苍溪红军渡(我院规划设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志性雕塑作为外观,完成了土特产品开发及外包装设计,获得优秀等级结项。目前,学院师生正帮助甘孜州九龙县伍须海和猎塔湖两个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6年,学院为我校定点帮扶县高县编制了《高县胜天红岩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中国乌蒙山茶花第一村旅游总体规划》、《高县庆岭乡村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高县庆岭乡凤凰村乡村旅游规划》,2016年底,庆岭花漫岭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级景区。2017年4月,庆岭乡凤凰村、桥坎村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16年7月11至18日,学院组织16名师生,先后深入到高县罗场镇、落润乡、文江镇和四烈乡等地的重点贫困村和相关企业,就产业发展、企业文化、品牌打造、旅游景点规划等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许多专业性的意见建议。2018年,学院组织“美丽新村﹒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支队”深入到我校定点帮扶县黑水县昌德村及红原县日干村,重走长征路,对两个村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设计。
2015年,学院参加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公益活动,义务编制的《阿坝州红原县下哈拉玛村乡村旅游发展扶贫规划》,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扶贫规划示范成果”,四川省旅游扶贫规划示范成果一等奖,是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15年,结合学院在阿坝州的旅游及扶贫规划项目,学院学生作品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一等奖;学院老师为青川县大坝贫困乡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规划成果受到广元市委及青川县委领导高度评价;为宜宾高县大窝村、广元昭化区牛头村旅游扶贫开发提供科技咨询,朱创业教授被牛头村授予“荣誉村民”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