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1.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专业实力:是与东软集团、新松集团共同建设的新工科专业。拥有一支校企共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占比37.5%,副教授占比62.5%,博士学位占比87.5%,双师型教师占比75%,先后承担大数据类的教学或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8项,主编教材53部。拥有辽宁省省级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校企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大数据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创新工作坊等优秀专业教学及实践环境。其中,“创新工坊”已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竞赛国家级7项,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近500人次/年。
培养目标:专业以产教融合加大实践课时及项目实训学时的比重,加强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工程实战能力,开展人才培养定制化和差异化。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技术、工程创新能力,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并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能胜任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汽车电子大数据、机器人工业大数据等各类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数据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应用统计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大数据编程平台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科学,还可以选择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等。可以入职IT公司或者初创公司,从事大数据管理、研发及技术支持等工作,也可以进入交通、能源、医药、金融机构等行业,入职基于算法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岗位。同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毕业生也可以在城市规划、执法机关、教育部门等国有企业深入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于2005年,师资队伍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5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50%。依托新松现代产业学院,有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省级精品课,电子技术基础、STM32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省级一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校级精品课、模拟电子技术校级一流课程等项目。
培养目标: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实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成为能够解决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系统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与通信线路、数字信号处理、STM32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主要就业方向是IT及其相关领域,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等,可在电子和电气设备、智能电子系统、汽车电子系统、“互联网+”电子设备系统、机器人工业电子设备系统的研发与维护等行业就业;也可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集成电路、通信及信号处理、计算机及软件工程等专业继续考研深造,典型升学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
3.机器人工程专业
专业实力:机器人工程专业开设于2021年,师资队伍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33.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33%,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专职“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其中1人曾获“沈阳市技术标兵”称号。专业是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依托沈阳大学新松现代产业学院(省级),由沈阳大学和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新松是辽宁省首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基地,专业建设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校企两种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将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培养创造了优质的实验和实践条件,着力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培养目标: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培养具有机器人学科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辽沈地区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与创新意识,能在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等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集成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机器人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机器人操作系统、传感与检测技术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毕业生可在与机器人生态链相关的智能制造企业从事机器人设计研发、制造、应用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研发、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等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创业,或者选择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继续考研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