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太原师范学院!

img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一、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

2018/2019学年,共有17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予以立项,其中包含10项研究生创新项目,7项研究生教改项目。共举办省级以上学术论坛7次,累计邀请专家64人,参与研究生人数达216人。开展校级学术论坛、讲座共计106次,邀请专家133人,参与研究生人数达2752人次,学校资助经费12.55万。有1名研究生参与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数学”暑期班。

2019/2020学年,共有25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予以立项,其中包括9项研究生创新项目,16项研究生教改项目。共举办省级以上学术论坛10次,累计邀请专家人数达276人,参与研究生人次达175人。开展校级学术论坛、讲座共计69次,邀请专家65人,参与研究生人数达1295人次,学校资助经费9.79万。有2名研究生参与了武汉大学承办的“国家天元数学中部中心”暑期班。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特色案例

2018/2019学年度

案例一

文化自信视野下山西影视的创作路径研究

文学院孟鑫同学结合自己专业,学以致用,服务山西,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文化自信视野下山西影视的创作路径研究——以刁亦男电影艺术研究为例 》研究,探索文化自信视野下山西影视的创作路径,为山西电影研究做有益探索。

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消费文化逐渐兴起,神圣的文化、批判的文化逐渐转向世俗的文化、娱乐的文化,颠覆了传统经典的文化观念,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及文化结构。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剧凭借其广泛的覆盖面及迅速的传递方式拥有着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受众群体。这种影响巨大的精神生产除了传递给我们信息,供我们娱乐,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作用。作为当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影视文化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浩大的声势吸引着更多人的眼球,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文化建构中占据重要位置。

近年来,山西影视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突破使得山西本土的影视作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地方题材影视剧乃至中国影视剧的发展贡献了一己之力,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凭借其浓郁的地域特征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晋商》《龙票》《亮剑》《八路军》《吕梁英雄传》的热播,山西题材影视剧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山西文化热”,有效地拉动了山西影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山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山西电影虽在数量上不及电视剧,但也出现了《小武》《暖春》《白银帝国》《美姐》等一系列优秀获奖影片,山西籍导演也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可见,山西影视的发展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品表现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反映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因此,对山西影视创作路径的研究,特别是对其表达的主题、选取的题材、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研究都应成为讨论的重点。山西影视剧的创作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共性,对其进行整合性的分析研究必然有助于推动其他地方影视创作,乃至中国影视创作的发展。山西独特的地域性决定了其影视作品表现形式的特定性和多样性,而从文化自信视野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山西影视创作是捕捉山西特色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文化自信视野下看山西影视的创作路径,首先有助于我们理清山西影视的发展脉络,归纳山西影视资源的地域特性。纵向从山西影视的历史发展情况看去,我们能够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之路铺垫基石;横向从中国影视地域文化发展看去,我们能够把握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并与山西影视发展紧密结合,合理运用“山西特色”打造山西影视自己的品牌。

其次有助于我们研究山西影视的社会特点、文化特点、叙事特点、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山西籍导演艺术研究到山西影视剧艺术特色探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深挖,能够整合有效信息总结优势特色与不足,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以现实主义为根,将山西“黄土地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扬出去。

最后从文化自信视野角度研究山西影视的创作路径不仅是新媒体时代的需求,更是我们通过文化创新研究推动山西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有效利用山西的影视资源能够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形成了文化品牌效应,无论从地区经济发展还是地区文化建设来看都是十分有利的,著名导演贾樟柯带动其家乡汾阳贾家庄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山西影视的创作路径,我们能够指出其优势特点和创作路径特色,从而在影视创作发展的道路上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案例二

创新研究合作培养

——山西省计算机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2016年初,太原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联合山西思软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华兴科软有限公司申报获批成立了“山西省计算机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中心成立以来,一直以“多方参与、创新研究、合作培养、应用推广”为宗旨开展工作,现将2018/2019年度创新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在培研究生共45人,其中专硕研究生40人,学硕研究生5人(联合培养);2019年毕业14人,其中专硕研究生11人,学硕研究生3人(联合培养)。

二、团队建设

山西省计算机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成立,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心目前有导师37人,其中,校内导师18人,企业导师19人。2019年,太原师范学院获批将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学位授权点调整为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增设了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扩展为五个。随着研究方向和研究生人数的增多,研究生需求的多样化,本着素质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个性发展人才培养理念,2019年加聘校内导师15人。

三、基地建设

太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智能数据分析与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技术、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五个培养方向。围绕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行业职业人才培养等,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调整了3个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2019年与企业共建了8个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四、创新研究合作培养

(一)合作项目与经费投入

校企合作以来,随着学科与学科平台规章制度的日趋完善,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在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2018/2019学年获批科研项目25项,经费234.75万元,其中山西省“1331工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计划项目1项,经费100万元;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经费35万元;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经费5万元;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1项,经费2万元;山西省高等学校决策咨询(智库)研究项目1项,经费8万元;校级“1331”工程立德树人-基础教育服务(晋中市)行动计划项目2项,经费0.5万;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1项,经费2万元;横向课题16项,经费84.25万元。

(二)科研成果

2018/2019学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3篇、教材3部(表 3),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著39项。

(三)招生与就业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两半一中”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在学校优质培养,企业精英实训,用人单位订单培养模式下,所接受的培养是面向行业企业、兼顾个人兴趣特长的个性化培养。2019年招收研究生22名, 毕业11名研究生,全部顺利就业。

五、平台建设

为了加强高校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科技研发、科技创新,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2019年度,校企联合获批成立山西省“1331工程”工程研究中心,平台的成功获批有助于提高本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2019/2020学年度

案例一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

2020年9月21-30日,为丰富对山西本土艺术及艺术史的理解,创新田野考察的实践,推动本校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研究中心2019级全部学生跟随常晓君老师一起,赴云岗石窟进行了考察学习。

期间同学们与北京大学张教授会面并探讨了云岗石窟的历史及其学术价值,包括云冈石窟造像程式的变化以及壁画风格,在文物修复库房参观了珍贵的未启世的云岗出土的碎片,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之后在云岗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进行观摩,考量了修复过的石窟壁画,造像以及遗骸,并通过体验到VR技术下的云岗石窟造像,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数字化赋予的传统艺术新的活力以及云岗艺术创意产业的崭新前景。

其后在同学们游览云岗石窟后,集中进行了交流研讨。通过对于静佛象工艺,佛教以及民间故事,魏晋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探讨,碰撞出许多不同于普通课堂上的艺术理论的火花。比如魏晋艺术发展和交流的脉络,以及山西平城作为北魏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重镇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作用等。

通过考察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对艺术教育方法和模式有了新的探索和认知,在掌握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科建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案例二

“空中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2020年疫情期间,为深入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太原师范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组的整体部署,根据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教学工作安排通知》,计算机系按照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认真安排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磨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尝试了新的教学互动模式,积累了经验。

“云开学”以来,计算机系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平台和学生互动方式来保证教学质量。我系李华君老师自主开发的“华兴科软远程教学平台”对研究生教学过程、学生质量评价有了新的模式的探索。

线上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不能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对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李华君老师带领教学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华兴科软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线上教学,各教师在家认真备课,录制微课和教学视频、按照课程表制作发布学习任务、布置作业,结合线上组织与管理,灵活开展交互式网络课堂教学和任务式学生自学。同时,通过微信群,教师给同学们发布登录网址和手机APP二维码,培训学生如何登录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如何进行签到和学习。

在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中平台运行平稳,22名研究生参与了网上学习,5位教师共同参与《软件开发与测试》、《多媒体教育资源研发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课程的线上教学,共制作293个教学资源(截止3月13日20时),后续资源还在继续制作当中。学生通过学习网络课程记好笔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按要求上传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笔记及作业照片的上传;教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交的作业打分,并给出评价意见,学生能看到老师的评语和成绩。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系统后台监督学习情况及学习进度,将每位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数据量化并在平台统计分析,使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的成绩更加客观真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平台的教学监督和互动功能,可得到整个教学过程数据:每节课学生签到率100%,教师布置了21次作业,学习作业提交率达到95%以上,学生作业平均成绩为80.39分,作业批改率达到100%,视频学习率达到了93.3%。整体教学过程平稳有序,达到了预期的线上教学效果。

版权所有©太原师范学院研招网
中教智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