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欢迎您!

text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包括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四个二级学科。以船舶运输及海洋技术为主线,以上海市高原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为支撑,包括"能源储存技术及应用"、"综合节能技术"、"冷藏运输技术方向"、"传热传质及工程应用"四个成果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涌现出了多位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中,积极推进"学科、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想,通过开放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优质学科资源,为研究生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准和质量。

师资介绍

现有专业教师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创新能力较强和研究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该学术团队2009年获得上海市"教育先锋号"。教师队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层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东方学者等。

主要导师

1、章学来教授

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男,1964年12月生。2000年12月获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点分委会主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上海市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理事兼新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本科发展委员会委员。

在蓄冷蓄热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太阳能学报》、《化工学报》、《JournalofNanoscienceAndNanotechnology》等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30多篇。申请专利70多项(9项分别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二、三等奖)。主编《空调蓄冷蓄热技术》、《工程热力学》、《轮机工程基础》等专著、教材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技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广东省产学研项目、上海市科促会项目等20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负责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锋号。负责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课程均获上海市精品课程。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均排名第一)。指导研究生论文连续四年三次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学生获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制冷空调大赛一等奖等50多项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蓄冷蓄热技术、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冷链物流技术、空调节能技术

2、孙文哲研究员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男,1962年11月出生,研究员,硕士。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98晋升研究员。曾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硕导,院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第一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稀土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双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主任,企业博士后导师。获得过核工业部首批"112育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四川省青年科技奖、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江阴市优秀引进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膜或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技术、船舶空调及余热利用技术、船舶冷热电水联供技术

3、陈威教授

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男,1968年9月生。2004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从事建筑节能、多孔介质传热与流动,电子电器冷却,平板式热管,纳米流体的传热与流动,食品真空预冷,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和热物理测试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9年至201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学院从事多孔介质内传热与流动的研究。2007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刘浩清"优秀教师奖,近几年在"工程热物理学报""太阳能学报"等权威期刊和"SolarEnergy""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AppliedEnergy""RenewableEnergy""EnergyandBuilding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0余篇;EI收录论文20余篇;ISTP收录论文6篇。为国际期刊"BuildingandEnvironment"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s"的审稿人。已获授权专利20多个。获上海市优秀专利奖,浦东新区优秀论文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含湿多孔蒸发制冷墙体分层传热及界面迁移机理研究",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孔介质纳米流体热质迁移多场量耦合机理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热质迁移及其生物修复环境因子机理研究",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毛细驱动纳米流体相变循环及其界面特性的研究"等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的研究工作。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获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

4、高文忠副教授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男,1978年5月生,2006年获上海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获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在浙江大学进行"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的博士后研究。其中2012.9-2013.5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及密歇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3.9-2014.3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期刊《SolarEnergy》《RenewableEnergy》、《EnergyandBuilding》、《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及中国权威期刊《化工学报》的审稿人。

在溶液除湿空调、余热利用、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RenewableEnergy》、《EnergyandBuilding》、《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太阳能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美国科学索引)收录8篇,EI(美国工程索引)收录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近5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部公关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项目2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8项。

主要研究方向: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运行优化,余热、废热的利用,基于太阳能或废热的工业废液环保处理。

5、赵惠忠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男,1968年5月生。2007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及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在太阳能光热利用空气取水以及余热制冷太阳能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Energy》、《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SolarEnergy》等国际SCI检索期刊以及国内部分EI期刊审稿人。共发表SCI、EI以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教委创新重点项目1项,上海教委创新一般项目1项,主要科研成果有: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制冷、轮机余热制冷、太阳能制水。

主要研究方向:太阳能吸附制冷以及空气取水。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培养研究生200多人;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3篇,获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制冷空调大赛一等奖、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与社会实践二等奖(6项)等各类奖项50多项。

科研建设

科研成果丰富。主持科研项目30多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8项,科研经费1500多万。发表研究论文172篇,其中SCI、EI等检索论文38篇,申请专利118项。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奖和发明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21项,具体包括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航海科技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科研仪器设备先进。拥有教育部航运仿真工程中心、冷热高效利用实验室和热能与动力工程创新基地。拥有冷藏集装箱测试环境室、动态冰蓄冷装置等先进仪器设备。基础条件和仪器设备已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平,满足了主要研究方向的需要。同时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所提供技术咨询、分析测试等服务。

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

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与瑞士西部应用科学技术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东京海洋大学、马耳他大学建立了良好协作关系,中外合作课程"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已成为学科品牌课程,部分学生参与与上述学校的国际联合培养。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建立了研究生国内联合培养机制。校外已拥有20多个相关实习基地,如江苏双良集团、上海海立集团、大金空调、特灵、开利、中国建科院上海分院等。

主要就业方向

科研院所

制冷、空调、暖通行业企事业单位

新能源、节能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

船舶与航运业相关企事业单位

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一级硕士点!!!

咨询与联系方式:021-38283360赵老师yqzhao@shmtu.edu.cn

版权所有©上海海事大学研招网
中教智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